蒙恬出生於武將世家,自幼受家庭環境的熏陶,胸懷大誌,且天資聰明,逐漸培養了較高的軍事素養。
秦始皇二十二年,與李信分兵伐楚,大破楚軍。
秦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被封為將軍,又因領兵攻齊有功被拜為內史。
秦統一全國之後,蒙恬奉命領兵北擊匈奴,收複河南地。
後為秦二世所迫,自殺。
蒙恬北逐匈奴,收複河南地,並且因河為塞,臨河築44座縣城,遷謫戍居住。
又兼修長城、直道。
長城西起臨洮,東迄遼東,逶迤萬餘裡。
直道“自九原至雲陽,千八百裡”,因難修,未完工。
這些措施對防止匈奴的侵擾發揮了重大的作用,確保了邊境安全,有效促進中原地區的和平穩定和經濟發展。
其指揮修建的萬裡長城是古代人民勤勞、智慧的偉大象征,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偉大象征。
此外,還有傳說蒙恬還改良過毛筆,也因此被譽為‘筆祖’。
王離,字明,頻陽東鄉人,秦朝將軍,王翦之孫,通武侯王賁之子,爵位為武城侯。
蒙恬北逐匈奴時,王離擔任裨將,駐紮在上郡。
秦二世胡亥囚殺蒙恬後,把蒙恬的部隊交托給王離統領。
陳勝、吳廣起義爆發之後,秦二世命王離出兵攻趙國,圍趙王及其將張耳於巨鹿。
楚將項羽領兵北上救趙,大敗秦軍,王離被俘,王離的軍隊也隨之投降。
王離作為秦朝將領,雖然出身名將之後,但是,他的軍事表現卻存在著很大爭議。
畢竟他在巨鹿之戰的失敗,不僅影響著個人命運,還和整個秦朝的命運緊密相連。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身長八尺,姿顏雄偉,漢末三國時期蜀漢名將,與關羽、張飛並稱“燕南三士”。
漢末軍閥混戰,趙雲受本郡推舉,率領義從加入公孫瓚。
期間結識了漢室皇親劉備,但不久之後,趙雲因為兄長去世而離開。
趙雲離開公孫瓚大約七年後,在鄴城與劉備相見,從此追隨劉備。
趙雲跟隨劉備將近三十年,先後參加過博望坡之戰、長阪坡之戰、江南平定戰,獨自指揮過入川之戰、漢水之戰、箕穀之戰,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戰果。
除了四處征戰,趙雲還先後以偏將軍任桂陽太守,以留營司馬留守公安,以翊軍將軍督江州。
除此之外,趙雲於平定益州時引霍去病故事勸諫劉備將田宅歸還百姓,又於關羽、張飛被害之後勸諫劉備不要伐吳,被後世讚為有大臣局量的儒將,甚至被認為是三國時期的完美人物。
趙雲去世後,於蜀漢景耀四年被追諡為“順平侯”,其“常勝將軍”的形象在後世被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