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結合邱睿的意見,並再三確認沒有進一步的風險後。
經過海軍方麵討論,最終決定,把這艘蛙人輸送暫時留在他這邊,以做進一步的逆向解析與改造實驗工作。
而許遠山中校,則是帶著拷貝出的數據,緊急趕回滬上複命去了。
等實驗室重新安靜下來後,邱睿盯著屏幕上雪茄型的蛙人輸送艇,摩挲著下巴陷入沉思。
這玩意雖然長了點,但應該還是能塞到猛獁上的。
實在不行就像當初安裝無人機一樣,直接馱在車頂上。
反正現在猛獁主要靠電驅動,後排氣筒一封閉,吃水再深一點也不要緊。
隻要能保證這玩意跟著升級就行。
而蛙人輸送艇本身,他也打算做一些大刀闊斧的改造。
比如,其上原本用於搭載蛙人的半封閉水密耐壓部分,他準備全部拆除掉,換上其他潛航設備。
或者乾脆改成一個模塊化承載平台,可根據不同的任務更換不同的模塊。
唯一的問題是,要怎麼控製?
畢竟以後主要還是以無人操控的方式為主,那麼如何通訊就成了首要難題。
聲波利用水分子的振動,可以在水中傳播很遠。
但電磁波通過電磁感應傳播,在水下、尤其是海水這種富含金屬導電離子的導體中,會很快衰減。
可能會有人好奇,現代通信主要依賴電磁波,潛伏在大洋之下的潛艇是如何與基地通信的呢?
答案是,在水下時,很難實現雙向通信。
電磁波的頻率越高,衰減也就越快。
人們日常用於通信的電磁波,一般是300hz的高頻信號,它在水中會迅速衰減,幾乎無法傳播。
如果改用低頻電磁波,比如3khz的vlf甚低頻電磁波,大概能穿透幾十米的海水。
這仍然達不到潛艇的工作深度,但隻要在艇上釋放一個通信浮標,就能勉強進行通信了。
隻是這樣並不方便,而且信號丟幀也比較頻繁,所以牛逼人又想到了,可以利用更低頻的電磁波,來進行通信傳輸。
於是3~100hz的elf極低頻電磁波應運而生。
這玩意能在海水中穿行數百米,完全足夠潛艇的工作深度。
但這世上本就沒有什麼完美的技術,這玩意的缺點也很明顯。
潛艇隻能接收這種信號,無法回傳。
而且接收天線也不小,除非是大型潛艇,體積稍小一點的潛航器上根本容納不下。
不過相比於接收方,發送方就更恐怖了。
幾十赫茲的極低頻電磁波,波長達到數千公裡,想發送這種電磁波,需要一個長寬達數十公裡的超大天線。
全世界的極低頻信號發送站,一隻手就能數過來。
潛艇肯定是帶不了這麼大的發送天線,所以隻能實現單向通信。
要想回複,還是得上浮,然後進行高頻通信……
想到這,邱睿不禁皺眉。
難道要像現在的無人潛航器那樣,也拽根電纜在屁股後麵?
那還有啥競爭力,咋可能乾得過各大軍工的競品!
思來想去,邱睿一時也沒想到什麼好辦法,隻能暫時作罷。
算了,還是先想辦法把改造的零配件弄到手吧。
說不定跟著猛獁升級幾次後,就解決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