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一周過後,木星與土星之間的虛空中。
單刀赴會的霞光號,終於靠艦載的雷達探測與光學成像係統,成功在火控係統上鎖定了對方戰艦。
已經將所有觀測窗蓋板關閉的艦橋內。
緊盯著作戰情報分析板上、那艘飛碟後長了根棍子似的外觀,艦長聶遠眉頭緊鎖。
倒不是因為對方長得有多奇葩,畢竟宇宙中也沒個空氣阻力的,哪怕把飛船外觀造成馬桶搋子都無所謂。
主要是參照各種探測儀器得到的數據綜合分析下,對方這艘不到1公裡長、並不算大的飛船,各方麵展現出的性能,比霞光號要高出太多了。
光是速度快就算了,其艦體發散出的熱輻射能級也高的可怕,綜合威脅指數評定達到了2900qr。
說一句題外話。
所謂的“綜合威脅指數”,也叫“威力能級”,是在聯邦軍部的提議下,由聯邦科學院上百名院士一同製定出的一種,綜合了能量、熱量、動能等外在表現出的能量形式,以及武器威力等因素,來輔助衡量一個非自然天體威脅程度的全新標準。
雖然威力能級無法精準地表現一艘太空戰艦的真實實力,畢竟這些外在觀測數據,未必就是人家的全部。
但不管怎麼說,該標準也能從一定程度上,較為直觀的反映出敵我雙方的實力對比,方便有針對性地製定策略。
而這對於很難提前了解到敵對文明底細的未來太空戰場來說,就顯得尤為重要。
當然,該標準遠遠沒有達到完善的程度,後續工作由聯邦科學院與軍部專家組建的專項工作組承接,聯合推進“威力能級”標準的後續完善工作。
另外,之所以把單位名定為“qr”,自然是截取了那位“探索曆先驅”、“蔚藍科技偉大的締造者”、現代新科學體係奠基人、全世界唯一一枚最高級勳章——“種族勇氣”勳章的獲得者——邱睿華語拚音的首字母,才定下的。
至於名頭是不是多了點,某人曾麵露不屑地凡爾賽道:
“真要是把這些年給咱‘追封’的那些名頭都寫下來,當真是罄竹難書呀!”
這話倒是沒錯,就是不知道這貨是沒意識到自己犯了個語病,還是故意為之……
在新標準的計算下,筋鬥雲級偵察艦的威力能級在525qr,聯邦最新一代的火神級重火力突擊艦,在890qr左右。
就算是那艘繳獲來的“捕獲者號”,威力能級也隻有1200qr上下。
不過,要是能把那台原裝的聚變堆修好,保守估計也能達到接近2000qr的程度。
但即便如此,也遠沒有達到前方十幾億公裡開外那艘飛船的水平。
什麼?不就是2900嗎?不到10倍而已。
不不不,這玩意不是這麼用的。
要知道,現在可是沒開戰前的初步探測狀態,人家就已經2900qr了。
鬼知道等開打之後,這艘不知道從哪來的飛船,在火力全開之下,威力能級能飆到什麼程度。
再者說,威力能級這種初生的衡量標準,數值肯定是越大越好,但在進行對比時卻並非線性。
就好像地震等級的1到9級,每一級都比前一級釋放出的能量要高出32倍一個道理。
儘管聯邦科學院的專家們已經儘量排除掉了運算過程中的非線性影響,但因為引入的變量過多,中間夾雜的數學運算又過於複雜,甚至還引入了不少近些年來才開發出的全新數學工具,導致最終體現出的數值仍不是線性的。
這種不便於直觀體現實力對比的現象,恐怕隻能在今後不斷的運用中,才能進一步得到完善。
從目前來看,能做到簡單的側麵參考,就已經足夠了。
扯遠了,言歸正傳。
霞光號的艦橋中,經過指揮層的商討後,聶艦長啟動了《泰拉伊納協議》。
該協議仿照自俘獲者號艦內係統,會在戰前徹底銷毀艦內計算機設備中,有關海藍星的一切相關信息,防的就是萬一戰鬥失利被敵方捕獲後,泄露更多的軍事信息。
雖然對方已經打到自己老家裡來了,清除不清除海藍星方位貌似沒多大意義,但霞光號作為聯盟的作戰艦艇,艦載係統中存有各種軍方加密通道及其密鑰,甚至就連海藍星防衛圈的臨時使用權限都有。
而這些,是絕不能落入敵人手裡的。
等標誌著協議運轉的進度條讀到頭,聶艦長下令,“向前方釋放通訊衛星!”
霞光號隻是艘偵察艦,不以火力見長,主要的目的,是為了替後方的大部隊搜集更多有價值的信息。
當然,戰前進行例行溝通,也是聯邦製定下的同外星戰艦遭遇時的必要流程。
如果對方在安全距離外、持續多次拒絕進行交流的話,那一旦進入射程,等待著的就隻能是交火。
之所以沒有使用已經幾乎網羅大半個太陽係的量子通訊網絡,則是聶艦長他們不想讓敵方發現這些隱藏的秘密通訊鏈路。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