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光華說,“你這觀點我也讚成,隻是不知你想怎麼辦呀?”
梁師成就說:“我有辦法,你等著瞧好吧。”
楊光華猜不透梁師成,到底葫蘆裡賣的什麼藥,有什麼好辦法?
過了五天。楊光華在查閱下邊上來的奏折時,突然看到了一份彈劾奏折。他立即抽出來一看,正是彈劾章惇的。但是寫奏折的人卻讓楊光華有些困惑,他是一個遠在成都筠州的從八品小官,姓崔名浩。彈劾的內容令人震驚。
一上來便寫道:“位卑未敢忘憂國”。接著寫道:“新朝以來,氣象一新。但權奸當道,穢汙朝廷,禍害國家;政令煩苛,民不堪其擾,風俗險惡,法令不能製,以至於舉國憤恨、民怨沸騰,這一切的根源,全賴獨相七年一手遮天的的當朝宰相章惇所釀”。然後,曆數了章惇十大劣跡罪狀,又寫道:“權奸章惇,操持國柄,遮蔽聖聰,排斥正直之人,有議論政事者便誣蔑為譏刺朝政,直言進諫者誣為詆毀天子,以此堵天下人之口,掩飾自己罪行。凡此種種,都超過了曆史上的巨惡大憝。朝廷有人說司馬光為奸,而天下人都說忠;朝廷認為章惇是忠臣,而天下人都稱之為奸邪。京城中流傳著‘大惇小惇、禍及子孫’的民謠,還有多少人直指章惇為‘惇賊’,這等人如不懲處,如何能平民憤!”
楊光華立即把這份奏折呈交給了徽宗。徽宗一邊看一邊點頭一邊悄聲說“唔,好,不錯。”
徽宗心想,這是第一份彈劾章惇的折子。看來楊光華這事做得不錯。他當然不知道這是梁師成做的事兒。而誰也不知道,梁師成跟這個崔浩是川蜀老鄉,崔浩來京城考進士的時候專門拜見過梁師成,當時崔浩說,就隻是認識一下老鄉,並沒有任何求助之事。梁師成對這個老鄉很有好感,兩人從此相識。三天前,崔浩到京城辦事,又來拜見梁師成,並談起了他對章惇的看法,和聽到的關於章惇的一些劣跡惡行。真是天賜良機!梁師成就說皇上和太後對章惇很不滿,章惇已是秋後的螞蚱。第二天崔浩就送來一份彈劾章惇的奏折。梁師成又給他提供了一些材料,再經補充修改,就由梁師成直接放進了楊光華要查閱的奏折中。
徽宗問楊光華,“你看這事兒該怎麼處理呢?”
楊光華說,“我覺得還是先呈請太後,請太後做決斷為好。畢竟被彈劾的是宰相。隻要太後做出決斷,我們遵照執行就是了。”
太後看過奏折先問:“皇上啊,你想怎麼處理呀?”
徽宗說:“我跟光華商量了,我們就是聽您的”。
太後想了想,說,“我看這事啊,不要操之過急。這樣吧,光華你去把章惇叫到這裡來,我跟他談。”
楊光華就一路小跑,叫來了章惇。章惇給太後和皇上行過禮,坐在了太監遞過來的凳子上。
太後說:“宰相啊,我請你來是想請你看一份奏折。”
章惇抬起頭來看了一眼太後,“哦”了一聲,接過奏折看了起來。楊光華看到章惇的手微微有點抖,但是麵部沒有任何的變化。很快章惇就看完了,又把奏折還到了太後手上,看著太後說:“我不知道太後和皇上是怎麼看這份奏折的,我隻知道中國有個老話,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臣為相七年多,副相做了十多年,得罪人在所難免;臣又過於耿直,太講原則、不夠靈活。有人對臣的做法不滿意,對臣這個人也有記恨的,在所難免。但是臣對大宋、對朝廷,對太後和皇上竭誠儘心,竭儘全力,問心無愧。我隻做這些說明,太後要怎麼處置,聽憑太後的安排。我回去了。”
說罷站起身,扭頭就走。這一做法直接把徽宗和楊光華給搞懵了。望著章惇的背影,徽宗站了起來,甩了一下袖子說道,“不像話,不成體統,簡直是目無太後,目無朝廷嘛”。
太後看了看徽宗,隻說:“行啦,行啦,不用太激動,更沒必要動氣,知道嗎?讓他看一下,敲打他一下,震懾他一下,讓他收斂一點。也讓他知道,大宋朝,不是他一個人的,天下官員們也不都是他的人,讓他心裡有數,看他今後怎麼樣。如果他繼續那樣猖狂,那樣囂張,這份奏折,就是他的喪鐘;如果他收斂了,我們的目的不是就達到了?”
徽宗聽著,不住地點頭,最後說:“我聽太後的,就先這樣吧。”
楊光華想,這女人實在是太厲害了。處理朝政、處理大事,這心思,這智慧,這韜略,這手腕,有幾個人能與他匹敵?(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