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緬用大船運到京城的兩棵巨型檜樹,和黿山太湖石等一批奇石珍木,一時間又在京城掀起了一股奇石珍木熱。從這些特彆的寶貝運入京城的消息傳開,就引來了絡繹不絕的官員和百姓觀看。
這一次,朱緬沒有親自來,而是讓蘇副總管帶隊押船、並帶著朱緬給徽宗的親筆信來的。大船停靠汴河碼頭後,又將檜樹和太湖石換裝到超級馬車上,再運到朝廷專用的大棚式特大型庫房。
載著這棵檜樹和黿山巨型太湖石的超級馬車,剛剛抵達大棚式特大型庫房,徽宗就來了。他是帶著禮部尚書蔡攸和梁師成、童貫來的。他沒有帶楊光華。他說:“光華太忙啦,兼著宰相之職,日理萬機呢,讓他忙吧。”
但是在他的心裡,卻有一個聲音在說,楊光華似乎對這些東西不是太感興趣,那就少讓他參與這類事情。
近段時間以來,凡是重大活動,特彆是有奇石珍木運達京城、並且有皇上在場時,都有蔡攸在皇上身邊。本來,楊光華對徽宗懲處蔡京卻不影響蔡攸,就有些不解;看到這一現象後,就更加覺得困惑。特彆是他看到,自從蔡京被貶出京城之後,不但沒有連帶處理蔡攸和他的弟弟們,反而對蔡攸更加重視,更加喜愛了;徽宗參加的個彆活動,原來就不應該蔡攸參加,但隻要徽宗看到蔡攸不在場,就會讓人立即去叫來。那麼徽宗為什麼對蔡攸如此重視、有這種特彆的禮遇呢?為此,他就像當年研究蔡京一樣,對蔡攸的過往今來做了一番專門研究,試圖從蛛絲馬跡中找出答案。
蔡攸雖然自幼聰明伶俐,但卻沒考中個進士功名。不過,沒有高大上的功名也不打緊,有一個厲害的老爹,自己再加點勁,照樣能混得風生水起。毋庸諱言,蔡攸不但有一個厲害的老爹蔡京,而且蔡攸在察言觀色、討好諂媚方麵絲毫不亞於他的老爹,可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蔡攸正是從他老爹的身上看到了一個非常現實的現象,那就是,你隻要善於看眼色會來事,再會說話,即便你沒有特彆高深的學問,你也有可能發展提拔的很快,甚至成為位極人臣的人物。當然這在蔡攸早前的時候,隻是一種奢望或者想象。而這種奢望或想像要成為現實,需要適宜的土壤和機會。很快他就有了這個機會,也有了這樣的土壤。
事情是這樣的。
元符元年,蔡京任三品的翰林承旨,他的弟弟蔡卞為正四品的中書舍人,都是朝廷的高官重臣。蔡攸憑著老爹和叔叔的勢力和在朝廷的人脈,也當上了主管朝廷官員服飾製作的裁造院院士。雖然隻是個從六品的小官,但卻能在皇宮裡自由出入,也能經常見到那些高官重臣和王爺們。
當時按朝廷的規矩,凡是常朝,王爺們都要上朝。當然王爺們上朝,並無工作業務彙報,隻是應景,從不發言,他們也從不關心國事。朝廷的事那是官員們的事,與他們無關。再說,王爺要麼不想管朝廷的事,要麼就是不敢管,也不能管。因為王爺的角色是很敏感也很尷尬的,你要管朝廷的事,那你就麵臨一定的風險。誰都知道,皇上的猜忌心是最重的,而皇上猜忌的第一對象就是王爺。明眼人都清楚,隻有王爺才可能有機會、有資格、有條件取代當朝的皇上。當初太宗和太祖發生在燭光斧影那個夜晚的事兒,宋代曆朝皇上心裡都是有數的,王爺們對此自然也很明白,所以誰做王爺誰都明白自己的處境,最好的辦法就是無所事事明哲保身,因而上朝也就成了擺設。
特彆是端王爺,他本身就不想上朝,他也不喜歡上朝,更不關心朝堂上那些事兒,他來就是應景湊付事,每一次他都是壓著早朝時間來,一退朝馬上走,不跟任何人說話,也不跟任何人交往,再加上端王爺的興趣完全不在朝堂這些事上,因此上朝下朝他都是一個人來來往往,既不搭理他人,彆人也不跟他搭話。可自從元符元年的五月初起,端王爺發現了件奇事。他每次下朝,在大慶店到皇宮大門這段路的路邊上,都有一個相貌英俊儀表堂堂的青年人,看到他過來就恭恭敬敬地拱手而立,站在路邊向他致敬,有時還向他點頭作揖。頭兩次,端王爺並沒太在意。但是次數多了,他就覺得這個青年人跟彆的官員不一樣。彆的官員似乎不屑於搭理自己,甚至大有瞧不起自己的樣子。可這個青年官員,卻對自己的態度這麼好這麼有禮。於是端王爺對這個青年官員產生了濃烈的興趣和很強的好感。
這個青年官員正是蔡攸。很巧的是,過了一年,哲宗駕崩,十八歲的端王爺成了皇上。又過一年多,蔡京就坐上了宰相。隨著蔡京地位的上升,蔡攸的地位也越來越高,一直到了禮部代理尚書。若按正常程序,蔡攸任代理尚書,必須由皇上批準才可。但當時和皇上高度信任蔡京和楊光華,把官員委任權也下放給了蔡楊二人,再加上,徽宗對蔡京和蔡攸父子印象都特彆好,因此,當徽宗得知蔡攸被跨越五級由從六品提拔為正三品代理尚書時,並沒有任何不悅,反而很痛快地認可了。並且過了不久,為了清除去代轉正的硬件障礙,徽宗竟然打破北宋的科考製度慣例,特賜蔡攸為進士出身。有人說“好笑啊,進士還能賜予!”
感覺好笑嗎?可徽宗恰恰就是這樣一個皇上,他想賜予就賜予,隻要我願意、我想這樣,什麼規矩什麼製度,統統一邊去!接著,就給蔡攸去代轉正,成為了從二品的禮部尚書。從此,蔡攸跟徽宗的關係,就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境界。雖然還不能與楊光華高球楊震梁世成這些人跟徽宗的關係相比,可蔡攸跟皇上之間似乎有一種朦朦朧朧、看不見摸不著、卻又粘性很強的情感紐帶,把他們拉在一起。因此,自從徽宗大張旗鼓的搜羅奇石珍木等各種珠玉寶貝的時候,蔡攸作為禮部尚書就有了廣闊的用武之地。
楊光華經過一番調查分析研究,完全弄清了蔡攸發跡的過程和原由,也理解了徽宗對蔡攸的特殊感情之根源。他萌生出一種感覺,蔡攸的地位還會上升,甚至有達到蔡京高度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