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向下挖了一丈多深,現出了石室上麵的蓋板石。石板厚實堅硬,用工具無法撬開。渡邊命令軍士用炸藥,在蓋板石上炸出個洞口。
渡邊到洞口查看,發現是一座古墓,墓室內充滿了湖水和泥沙。清軍抽乾墓中的水,露出了半池泥沙。
渡邊指揮十來個軍士,清理完墓室上部的泥沙,然後把軍士全部打發出去。
再將墓室周圍用木板攔起來,形成嚴肅封閉的考古場地。
薩福鼎和幾個軍士在木板圍攔外麵守衛,非考古人員不得進入。
考古隊進入墓室後,小心翼翼地清理墓室內部的汙泥。
由於古墓長期浸在水中,墓室裡的棺木及屍體已經全部腐爛為泥。
在墓室底部清理出了九十幾件金銀製品和玉器,在墓室一側還清理出許多古代青銅兵器,其中戈十八件、戟十件、鉞五件、矛十二件、锛一件。
考古隊員清理完墓室後,準備撤出人員和工具,再回填泥沙到墓裡。
渡邊按照多年來形成的考古習慣,最後去檢查一遍墓室。
他用小錘子敲打一個側麵的墓壁時,聽到聲音有些可疑,便叫來其他幾位隊員來敲。
麻生敲打了三四下,高興地叫出聲“墓壁裡麵是空心的!太好了,發現了一個耳室。”
渡邊馬上比劃個捂嘴動作,製止麻生講話,輕聲罵道“你叫個錘子啊!”
渡邊知道這個耳室十分隱秘,必然是個儲藏珍寶的暗室。
幾個隊員非常興奮,打開耳室門的機關,進去清除了裡麵的泥沙。
發現有兩個巨型大陶缸,缸高約四尺多,口徑約三尺。渡邊心想缸內必有稀世之寶,他迫不及待地輕輕揭開缸蓋。
哇!裡麵全是翠綠亮潤的青銅器!渡邊知道這是古玩界常說的典型“綠漆古”,估計是商周時代的青銅器物。
隊員慢慢地從一個缸裡取出青銅器十八件,從另一個缸裡取出青銅器二十七件。
隊員將青銅器小心清洗乾淨,原來大部分是銅罍、銅尊和銅觶。
這些青銅製品器型大方,鑄造精巧,器身采用寫實的圓雕或高浮雕,紋飾華美高貴。
渡邊內心一陣激動,心臟“嘭嘭”地加速跳動。
渡邊仔細查看青銅觶,見其器身扁圓,侈口束頸,腹上部飾雲雷紋,上下飾連珠紋。
器形起伏多變,器底有銘文“牧正父癸”四字。
渡邊通過綜合判斷,認為該器物屬於殷商晚期,為中原地區鑄造的飲酒用青銅器皿,製造工藝極為精細。
渡邊是個曆史癖和考據癖,他有些不理解,古蜀國交通非常落後,進出四川難於上青天。
李白詩中描述古蜀國“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那麼幾千裡外的中原青銅器,怎麼會在彭山出現?
渡邊快速開動腦筋,想起了《華陽國誌》上曾記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
意思是說周武王討伐商紂王時,與蜀國及庸、羌、髳、微、盧、彭、濮等八個部族會合,組成伐商聯軍,在牧野決戰時將商紂王打敗,建立了周王朝。
他據此推斷,這些青銅觶很可能是古蜀人參加周武王伐紂時的戰利品,或牧野之戰勝利後,周武王賞賜給蜀人青銅觶,以表彰其伐紂之功。
因此,彭山出土的青銅觶,見證了古蜀人參加周武王滅商的一段中國曆史,屬於罕見的國寶級文物。
渡邊再看青銅罍,上麵各飾獸麵紋、夔紋、雷紋等,如人麵馬紋大銅罍、象首耳獸麵龍紋銅罍、牛頭飾大銅罍、羊頭飾大銅罍等,為大型盛酒器或禮器。
渡邊仔細端詳“人麵馬紋大銅罍”,罍蓋的頂端浮雕成四麵人臉形,造型飾紋就像在人頭上戴了個冠。
蓋身飾馬前蹄下跪,側麵飾四個馬紋,罍雙耳為圓雕馬頭形。整件器物製作精美,簡潔大氣,不愧是巴蜀青銅器的代表。
再看“象首耳獸麵龍紋銅罍”,器身的肩部和腹部之間,裝飾有兩個立體的長象鼻和大耳朵。
兩耳之間和腹下部各鑄一個立體的象頭,肩上為一條夔龍,腹部為濃眉大眼的蟠龍。
器物造型紋飾和鑄造技術綜合了繪畫、雕塑、造型藝術於一體,表現了巴蜀先民原生時代的強悍、粗獷和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