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無類算不算一種平等?
李修常眼睛一亮:“怎麼不算呢?”
蘇慶春的話提醒了李修常,讓他茅塞頓開。
之前他還在冥思苦想儒道與平等道的共通之處,卻忽略了整個儒道體係都是建立在“有教無類”這一基石上的。
“有教無類”從根本上決定了儒家學說的本質。
“那這麼說,整個儒道豈不是都可以劃歸我平等道的範圍內?”
李修常也隻是心裡想想,知道這不現實。
相比起儒道,他的平等道太過弱小,如何吞象?
不過這確實是借鑒儒道的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李修常心中盤算著,該如何將儒道本源最大化利用。
“最粗淺最浪費的利用方法,就是由我對照著儒道本源,去參悟並借鑒,融入到平等道之中,壯大我的平等道。”
李修常當初參悟佛道的眾生道就是這麼做的。
但那是因為沒有選擇,佛道是一條穩固的大道,他在小和尚的幫助下,通過傳道秘法瞬間領悟“眾生道”相關內容,已經是可遇不可求。
而儒道本源現在就這麼水靈靈的擺在他麵前。
他要隻是簡單的參悟並借鑒,純屬浪費。
“第二種方法,讓蘇慶春後麵嘗試將儒道本源融合,然後讓他將所修大道以平等道分支的方式,融入我平等道的本源當中。這將直接壯大我平等道的本源!”
這相當於也是變相讓平等道吞了儒道本源。
和之前小和尚對李修常提出的要求差不多,小和尚也是想讓李修常將平等道以分支的方式融入佛道,為佛道再開辟一條全新分支。
這方法哪哪都好,不僅能提升蘇慶春的實力,還能壯大平等道本源,一舉兩得。
但有個最大的問題——太難為蘇慶春了!
以蘇慶春目前的境界,想要啃下儒道這塊硬骨頭,不知要花多少年,甚至是時間花了也啃不下來。
李修常可不想為了個儒道本源等個幾萬年。
“最後一種辦法,還得是我自己上!”
要論悟道的效率,李修常肯定是比蘇慶春不知快了多少倍。
若是他自己融合儒道,效率會高得多。
李修常打算先試試看自己領悟儒道,但在開始之前,還得找準切入點。
他和蘇慶春對坐論道,詳談“有教無類”。
以“有教無類”作為切入點,起碼要對“有教無類”足夠了解。
蘇慶春對這種儒道基礎知識理解的還是很透徹的,將自己的理解一點點說給李修常聽。
他以前就是教書先生,現在一講起課來,麵色都不由自主嚴肅了幾分,說話的語氣也高亢起來,師裡師氣的:
“有教無類,實則有兩層意思,這第一層意思,也是大多數人所理解的意思。”
說到這裡,他下意識看向李修常,停了下來。
李修常迎上蘇慶春的目光,仿佛是課堂上老師突然提問,他不禁失笑,但還是答道:
“第一層應該就是字麵上的意思,也就是人人都應該有受教育的權利。”
蘇慶春此時恍惚回過神來,知道自己失態了。他早已不是那個學堂裡的教書先生,李修常也不是他的學生,而是他的老板。
他有些尷尬地點頭道:“老板說的沒錯,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儒聖認為教育應不分高低貴賤,不分貧富賢愚,對哪類人都一視同仁。”
李修常故意抬杠,問道:“不分貧富貴賤我能理解,但是賢和愚還是要分的吧?有些人就是學不進去,還能強行教育?”
比如宋玉師兄提起的那位笨蛋天驕,用傳道秘法都灌不進去一點,怎麼教育?
蘇慶春道:“所以聖人還說要因材施教,對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教授不同的知識。”
李修常頷首,沒有在這個問題上多糾纏,問道:“你說‘有教無類’還有第二層解釋,是什麼?”
蘇慶春解釋道:“剛剛提到了,人有高低貴賤貧富賢愚之分,說明人本來是有分類的,人與人之間有著巨大的差距,但卻可以通過教育來縮小甚至消除這種差距,有教則無類。”
“這何嘗不是一種平等。”李修常雙目放光,感覺這儒道簡直就是平等道套了層皮。
“像,太像了!”
“若是平等道和儒道成長到同一層次,誰還分得清這兩條大道?”
“有教無類”第一層解釋,講的是“眾生平等”。
第二層解釋,則是“化所有不平等為平等”。
這不就是平等道的兩大核心!
李修常對於融合儒道更有信心了。
接下來,兩人以“有教無類”為起點,暢談儒道,主要是蘇慶春在說,李修常在聽。
李修常偶爾發言,基本是在“抬杠”。
不過他並非故意找茬,這便是論道,完善的大道不懼抬杠,不怕被找出漏洞。
李修常就像一塊海綿,吸收知識的速度驚人,很快便汲取了大量儒道感悟。
之後他讓蘇慶春自行修煉,自己則站在一麵無字碑前,神識進入其中,觀摩儒道本源。
如果說李修常的平等道是一團螢火,那麼巔峰時的儒道不說是天上的驕陽,起碼也是一輪皓月。
米粒之光,不敢與皓月爭輝,更彆說想吞月,但現在的儒道,已經不複之前的輝煌。
當年封入無字碑中的,本就是破碎的儒道本源,殘缺不全。
而且這破碎的本源,還被分成了十二份,分彆封印在十二塊石碑內。
這讓李修常融合儒道本源的難度小了可能百倍不止,他這才敢有吞並儒道的想法。
以“有教無類”為切入點,李修常很順利便看到了石碑中封印的儒道本源。
這說明他獲得了儒道的認可,不然在本源世界之外,大道難以具現,是很難觀摩到大道本源的。
初期階段,李修常很識相,將自己的平等道平等為儒道,再去領悟儒道本源。
等到他一點點蠶食儒道本源之後,到時候再將儒道平等為平等道,直接吞並!
他的平等道就是這麼靈活,既能當佛道使用,又能當儒道使用。
“十二塊無字碑,意味著我要分十二次吞並所有儒道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