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上,讓謝統領擔任主帥,是否太過倉促了?謝統領雖然年輕有為,對朝廷忠心耿耿,但到底沒上過沙場,經驗不足,恐怕難當大任。”
“皇上,微臣也認為如此。謝統領並沒有作戰經驗,雖武藝高強,但對兵法之事了解甚少,還請陛下三思。”
謝柏淵聽著眾大臣的說辭,想要上前為弟弟辯解兩句,但抬頭一看皇上的臉色,便忍了下來。
慕容言做出這樣的決定,也是頂住了各方壓力。
一來,他並不認為這些大臣是真的在為大周和百姓考慮,隻是想發表下看法,刷一下自己的存在感。
因為這些文臣根本很少了解武將的日常,他們的判斷僅僅是從戰功方麵考量,太過片麵。
二來,他在選拔統帥時,不僅要考慮此人曾經的戰功,還要考慮此人的忠誠程度。現在朝廷中,有一部分是效忠於先皇之臣。
雖說慕容言是先皇欽點的太子,可終究是隔著一輩,他們未必忠心於自己。還有甚者是在倚老賣老。
這時,禦史中丞上前一步。
“皇上,微臣覺得,讓謝統領擔任此次主帥是非常正確的決定。”
“哦?陳愛卿說來聽聽。”
“是,皇上。微臣認為,謝統領年輕有為,成長速度迅猛,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加之南國對他不慎了解,不容易摸清大周的戰略。”
“除此之外,謝統領雖英勇無畏,但不貿然行事,這對大周來說,是穩妥的策略。”
“嗯,陳愛卿所言深得朕意。”
眾人見皇上心意已決,再多說恐怕隻能引來陛下的反感,便無人再糾結了。
“既然眾愛卿對統帥一事無異議,那就這樣定了。”
“聖上英明!”眾大臣異口同聲道。
但對大臣們而言,此次打仗要尋求外援著實讓他們難以接受。
“皇上,微臣認為,以大周的實力足以抵擋南國的進攻,實在無需尋求東嶽的幫助。”
“是啊,陛下。我大周兵力數十萬,哪裡需要外援幫助,若是讓天下人知道了,豈不嘲笑大周窩囊?”
“陛下,微臣認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皇上要尋求外援,應當慎重,萬一東嶽心懷不軌,那大周將岌岌可危。”
“是啊!陛下,此事要三思啊。”
對於思想保守的大臣們而言,仗可以打,但絕不能和外人聯手,一來,他們懷疑對方圖謀不軌,而且到了真正出兵之際,也不一定會出手相助。
再來,東嶽隻是個小國,大周如此強盛,怎能尋求他們的幫助,若是傳出去,豈不是太丟麵子了?
慕容言沒說話,就靜靜地聽著大臣們在台下諫言。
自他成為太子後,每次遇到戰役都會聽到這些大臣們類似的諫言,不僅內容相差無幾,就連諫言的人都是那幾位。
若是仗打贏了,他們會立刻改口,喊一聲皇上聖明。若是輸了,他們就成了事後諸葛亮,事實上,失敗的原因與他們的諫言根本毫無關係。
他都不用問,下一個說話的肯定是樞密使梁大人。
果然不出所料,梁大人開始說話了。
“陛下,微臣認為,東嶽與大周雖是盟國關係,可兩國到底沒什麼交集,隻不過兩國都熱愛和平,不希望百姓受到戰爭的侵擾。”
“可一旦打起仗來,他們未必願意出兵拚死抵抗,到時候,還是要依靠大周的士兵。可到了分戰功時,還要考慮到他們。”
“萬一東嶽貪得無厭,想要得更多,那大周豈不是賠了夫人又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