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鯤微笑著點了點頭:“很好!等到朝廷同意借糧了,本王立刻把一百萬石糧食交給你。”
須卜大石聞言,心中又是一沉。
他聽出來了,曹鯤的意思就是大乾朝廷同意借糧,他就把糧食借給戎族,如果大乾不同意,那就另說了。
顯然,這是把壓力給到了戎族。
對於曹鯤的奸詐行徑,須卜大石心中惱恨不已。
但他卻不敢表露出來,隻能強忍著心中的憤怒和屈辱,點頭應允。
很快,須卜大石寫信送回金帳,大單於乙稚邪得知此事後,權衡利弊之下,決定派出使者前往玉京借糧。
在此期間,曹鯤也沒有把事情做得太絕,陸陸續續把幾萬石糧食運往北戎,換回來成群的牛馬。
隻是這點兒糧食對於戎族來說,不過是杯水車薪,根本無法緩解災情,大量的牛馬和牧民在冰天雪地中餓死。
曹鯤對此確實樂見其成。
因為不管大乾朝廷還是北戎,在他眼中都是對手。
現在他一麵和戎族結盟,一麵和朝廷維持體麵,就是在左右逢源,做那棵牆頭草,至於說漁翁,可能還差點兒分量。
如果不是有北戎大軍壓境,虎視眈眈,恐怕老皇帝早就派兵來攻打了。
可是如果讓北戎滅了大乾,那北戎早晚也會對自己動手。
北戎和大乾底蘊深厚,都不是好惹的,那就是兩頭體型龐大的猛虎,而他就是那隻狡猾的狼,如果能維持“三足鼎立”的格局那就最好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玉京方麵的消息終於傳來,大乾皇帝同意借糧給戎族,但條件是戎族必須停止對大乾的進攻,並派遣使者前往玉京議和。
得知這一消息後,須卜大石心中五味雜陳。
他既慶幸大乾終於同意借糧,又擔憂戎族將因此失去對大乾的進攻機會。
然而,麵對災情和族人的生死存亡,他不得不接受這一現實。
很快,戎族的使者抵達了玉京,與大乾朝廷展開了議和談判。
經過一番激烈的討價還價和唇槍舌劍的交鋒後,雙方終於達成了停戰協議,戎族退出燕州,歸還幽、遼二州。
至於薊州,戎族拒不歸還,大乾朝廷迫於無奈,再加上姬康痛恨曹鯤,丞相王駿作為代表與戎族簽訂了停戰協議,換來了邊境的和平。
戎族得以從大乾借到足夠的糧食以救災,而大乾也得以暫時擺脫了戎族的威脅,得到了喘息之機,遼東百姓歡欣鼓舞,喜極而泣,玉京的百姓張燈結彩,文臣大儒對姬康歌功頌德,稱讚姬康天命所歸,仁義愛民。
就好像雪災在草原發生,是姬康感動了上天似的。
遼東的戰事一停止,姬康立馬就開始調兵遣將,讓柴信抽到了八十萬百戰精兵,大張旗鼓的開赴並州,明麵上是防禦北戎,但兵鋒直指雍州。
對此,曹鯤不屑一顧,因為他早就為姬康準備了一份大禮。
:.vv.cc
.vv.cc。.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