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所長辦公室內。
林少瑾正在翻看著一份份電子文檔,這是近期特戰隊員對滬西區避難所的搜索任務記錄。
【182號一級避難所,原規劃容納8萬5千人,實際容納人,幸存3532人,物資共有.....】
【298號二級避難所,原規劃容納4萬2千人,實際容納人,幸存1362人......】
【382號三級避難所,原規劃容納6000人,實際容納2478人,幸存232人......】
【822號三級避難所,原規劃容納8000人,實際容納人,幸存132人......】
林林總總有幾百份避難所的探索報告,這幾乎是整個滬西的所有避難所了。而探索報告彙總統計顯示,大部分避難所的物資與人口幾乎都遠超規劃。
這其實很正常,因為所有的計劃都最終都是要人去執行的。隻要是人,就不會像個機器一樣規規矩矩地按照計劃去做事。
倘若是按照最初的火種計劃備案,隻有30分鐘左右的準備時間,那確實是難以去有什麼操作的空間。
但與原計劃不同的是,核打擊被預先偵測了,所以物資運輸和調配的時間也更充足了。
在這種情況下,建設更完善的避難所通常會被多安排一些物資。而同樣的,這些避難所也會儘可能地安排超出預定的人口。
目的也很簡單,為了儘可能的保存更多的人口。現在從結果來看,這些臨時的規劃都是十分有成效的,倘若是按照原計劃,那除了一級避難所之外,幾乎不可能再有其他地方會有幸存者了。
所有的避難所加起來,共計幸存人數是接近2萬人。這個數字不算高,在對比滬西的總人口下,反而是少的可憐。
“還是太可惜了,要是火種計劃能再多一點準備時間,說不定還能活一大半的人。”林少瑾內心惋惜道。
冷戰時期,從開始到結束,直到CCCP解體,核戰爭依舊沒有打響。另外,從14年到79年,俄聯邦對歐洲用兵上千次,同樣沒有爆發核大戰,僅僅隻有中東發生了小規模的核交換。
而華夏從祖國統一戰爭開始,到成立泛亞組織對外輸出思想體係,同樣也沒有吃過一顆核彈。
基於這些曆史原因考慮,所有人都認為,NATO不敢打全麵核大戰。
不過打不打是一回事,自己做不做準備又是另外一回事。
所以在祖傳的居安思危思想的影響下,2080年,智囊團正式提出了火種計劃,在2081年開始動工。
它是麵對複雜的國際形勢,所產生的一個防範於未然的計劃,類似於過去的“深挖洞,廣積糧”。
但與1970年不同的是,2080年已經不再是一窮二白了。當初是光腳的不怕穿鞋的,所以可以勒緊褲腰帶,上下一心加油乾。
而2080年要考慮的問題更多,對外對內都要兩手抓。
一方麵又要維持社會正常運轉,保存戰爭實力對抗NATO,另一方麵又要在整個泛亞建造各級避難所。
也正是因為如此,原定“火種計劃”是在2115年竣工,實現所有城市至少建設兩個百萬級大型避難所,剩下各級防空洞均儲備能維持至少1個月以上的物資。
這是為了防核做的準備,理論上來說,僅僅是防核彈,這也足夠充足了。
而在近期,林少瑾在337團與087基地的日常聯絡中,從271的口中又得知了火種計劃的改製方案。
在2097年,根據安插在克格勃的間諜冒死傳回的消息得知,俄聯邦對可能發生的核大戰布置了死手係統以及與之綁定的“凜冬”計劃。
死手從來就不是什麼秘密,所有人都知道,在冷戰時期毛子就對外宣稱過:
“如果有任何一顆洲際導彈越過CCCP的邊境線,CCCP將會對全世界進行無差彆打擊!”
CCCP解體以後,聯邦繼承了CCCP的一切遺產,也包括這套死手係統。
不同於死手係統的是,“凜冬”計劃卻是2070年最新的機密計劃。根據有限的資料顯示,他們將會對多個超級火山投擲核彈,人工創造冰河時代。
更多的細節就沒有人知曉了,但基於此,火種計劃再次發生了變動。四級避難所製度應運而生,新的計劃是分4期進行。
一期先將百萬級避難所改造成各個特級避難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