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信廣的話很直白,在他看來,權力是最重要的資源,有權便意味著有了一切。不可否認的是,在核大戰前,世界的規則確實是如此,但現在,林少瑾有自己的看法。
“師父,我想,我可能還有另一條路可走。”林少瑾沉默片刻後抬頭看向張信廣,自信地說道,“我們都明白,權力隻對權力的來源負責,對吧?
治理武安的這段時間,我深刻地明白了一個道理,人治終究是不如法治的,重人治輕法治,輕視程序規則,必然導致關係社會、熟人社會,裙帶之風。
圈套、陷阱、謊言、騙局、陰謀、暗算橫行,使得深陷其中者無視真理、意義與價值,拒絕肩負任何形式上的使命、責任。
關於火種計劃,我也認識了許多的知情者,以及您這位參與者製定者。
從你們的話語中,我可以讀出,對於火種計劃造成的目前廢土民眾的排斥情緒,你們認為,這是因為多做多錯,少做少錯。
民眾不感激你們深謀遠慮的避難所計劃,反而埋怨你們沒有讓每一個人的都能安全的在廢土中生活下去。
對於這一點,我的看法是,從一開始你們就錯了,你們不應該替民眾做決定,而應該把選擇權交給民眾。
當然,我這話是有些想當然了,社會的複雜程度自然不能用這麼簡簡單單地一句話說明。不過,現在在核大戰之後,我想我或許可以為此做些努力。
我希望我可以建立一個徹徹底底的以人民的利益為中心、為重心的政治製度。
像您說的,把我培養成一個全能的人才,參與到權力鬥爭中,最終領導整個國家邁向更高的高度這一點,我不能全麵認同。
我們不應該把對社會公平、正義的信念寄托在開明君主和清官身上。或者說,我們不應該認為,把權力交給一群理想主義者國家就會變得更好。
而是應該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製度,讓官員與民眾始終處於平等地位,堅持國家一切權力屬於人民,從各個層次、各個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
這樣的情況下,國家才能得到長久的發展,人民才能真正地幸福。”
一個有能力的君主可以保證一個朝代幾十年的昌盛,一個清明的官員可以讓地方長治久安。但,君主和清官終究有其局限性,隻有一套合理的製度才能堅定實現**遠大理想的信念。
聽到這話,張信廣無奈一笑,頗有些惆悵地說道:
“人民公仆,人民公仆,這句話念了快兩百年了,可有幾個官員真正把自己當做公仆了呢?
你說的對,就像古代科舉為官,誰人不是讀的聖賢書,禮義廉恥背的比誰都熟,張嘴閉嘴都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那些身居高位者,哪個曾經又不是在殿試的時候做出過極好成績的學生?
依法治國、依法執政,話說的好聽,但到了實際情況,不還是講一個‘人治’麼?
華夏幾千年的文化背景在這裡,豈是那麼容易改變的。官天下,才是普羅大眾認知中的社會,公仆這個詞太美好了。”
“可22世紀的人在思想建設上還是略高於21世紀的人的,這也是我為什麼......”
“你說的是思想覺悟和道德吧。”林少瑾還沒說完,便被張信廣打斷了,“事實上,這隻是因為教育普及的緣故造成的,在中高等教育中,普遍都會進行思政教育。
雖然這確實是讓大多數人有了一個基本的愛國、愛黨概念,但你知道的,理想和口號永遠是像雲彩一樣輕飄飄的,現實則是像一座沉重的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