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葉申、溫懋、稀稀、宗明笙、葉家的成員們(鄭秋昕,葉永昌,葉亦晨,葉錫,葉烊……)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在初夏的曙光中,端午節以它獨特的韻味,悄悄地喚醒了人們心中那份對家的想念。這是一個充滿詩意的節日,猶如每一縷風、每一滴雨,都浸潤著深沉的情感。
在南方,賽龍舟是端午節最為盛大的活動之一。當端午節臨近,各地的江河湖泊都會熱鬨非凡,彩旗飄揚,鑼鼓喧天,人們紛紛湧向岸邊,觀看這激動人心的比賽。
南方的賽龍舟曆史悠久,據傳始於戰國時代。屈原投江後,人們為了尋找他的遺體,紛紛劃船在江上搜尋。後來,這一活動逐漸演變成了賽龍舟的習俗。如今,賽龍舟已經成為南方端午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賽龍舟前,各個參賽隊伍都會進行精心的準備。他們挑選出體格健壯、水性好的隊員,然後進行嚴格的訓練。隊員們不僅要掌握劃船的技巧,還要學會團隊協作,確保在比賽中能夠發揮出最佳水平。
比賽當天,人們早早地來到河邊,等待著比賽的開始。河麵上,一艘艘龍舟如同離弦的箭一般飛馳而出。隊員們齊聲呐喊,奮力劃槳,船身在水麵上劃出一道道優美的弧線。觀眾們則歡呼雀躍,為自己支持的隊伍加油助威。
除了正式的比賽外,南方還有一些地方會舉辦龍舟巡遊活動。龍舟在江麵上緩緩行駛,隊員們身著統一的服裝,手持彩旗,向觀眾展示他們的風采。這種活動不僅讓人們欣賞到了龍舟的美麗和壯觀,還增進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同。
而在北方,由於地理環境的限製,賽龍舟的習俗並不普遍。但是,北方的人們也有自己獨特的慶祝方式。
在北方的一些地區,人們會舉行劃旱龍舟的活動。這種活動是在陸地上進行的,用木製的龍舟代替真實的船隻,隊員們推著龍舟前進,模仿在江河上劃船的情景。雖然沒有了水的滋潤和波浪的激蕩,但人們的熱情不減,同樣展現出了團結協作的精神和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此外,北方還有一些地區會舉行舞龍舞獅的表演。這些表演隊伍身著華麗的服裝,手持龍獅道具,在鑼鼓聲中起舞。他們通過精彩的表演,向觀眾展示了傳統文化的魅力和活力
……
葉家半山彆墅
此時的葉家被裝飾得熱鬨非凡,門口掛著色彩斑斕的菖蒲和艾草,寓意著驅邪避害、祈福平安。
院子裡,孩子們的歡聲笑語此起彼伏,
大人們則忙著準備端午節的傳統活動——包粽子。
一大早,葉申就帶著溫懋和稀稀來到了老宅。
溫懋身穿一件紅色的小馬甲,牽著稀稀的小手跟在葉申身邊。
稀稀則穿著一件藍色的小短袖,頭上戴著一頂小草帽,他好奇地東張西望,跟著溫懋一起不時地跑到這個廚師叔叔身邊看看,又到那個女傭阿姨身邊瞧瞧。
宗明笙也早早地來到了老宅,他穿著一件休閒的襯衫,手裡提著一些禮品。
一見到葉申和兩個小朋友,他就笑著迎了上去:“小師弟,你們來得真早啊!”
葉申笑著回應:“大師兄,快過來,一起包粽子吧!”
鄭秋昕看到大家都到齊了,便招呼大家進廚房開始包粽子。
葉家的人全部的話是擠不進廚房的,所以鄭秋昕隻讓葉申帶著會做飯的宗明笙,葉錫以及葉煬一起,和兩個小朋友。
其他人該乾嘛乾嘛去。
其他人--葉永昌:他咋滴又得罪媳婦了?帶著一肚子不解的葉永昌隻能出去陪著同樣沒有踏進廚房的葉亦晨。
她也不會包粽子,就跟著走進走出,看進度。
廚房裡已經準備好了各種材料:翠綠的粽葉、雪白的糯米、紅彤彤的棗子、香噴噴的豆沙……
大家圍坐在一張大桌子旁,開始忙碌起來。
葉申一邊包著粽子,一邊給溫懋和稀稀講解粽子的來曆:
“你們知道為什麼要包粽子嗎?這是因為古時候有個叫屈原的詩人,他因為憂國憂民而投江自儘。人們為了紀念他,就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這一天劃龍舟、吃粽子。粽子就像是一艘小船,寓意著把美好的祝福送給屈原。”
溫懋認真地聽著,眼睛一眨不眨地看著葉申手裡的粽子。
稀稀則好奇地伸手去摸粽葉,結果被燙得哇哇大叫,引得大家一陣哄笑。難得看到麵癱的小屁孩變臉,彆說,還挺有趣的。
“我也想學包粽子。”稀稀說。
葉申想著也不讓兩個小孩子無聊,就給他們說了包粽子的手法,讓他們上手嘗試。
“包粽子可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之一。來,我教你們。”
在葉申的指導下,溫懋和稀稀也開始試著包粽子。
他們小手笨拙地拿著粽葉,學著大人的樣子把糯米和餡料放進去,然後努力地包裹起來。
雖然包出來的粽子形狀各異,但大家都稱讚他們做得很棒。看著孩子們開心的笑容,鄭秋昕感到無比欣慰。宗明笙洗完手後隨即加入了包粽子的行列,他手法熟練,不一會兒就包好了一個漂亮的粽子。
這時,她注意到宗明笙一直默默地包著粽子,動作嫻熟而優雅。
看他特意把粽子放在最中央的位置展示給大家看,雖然沒有說話,但表情都是:看我這個粽子,是不是比你們的都好看啊?
“明笙包的在這裡麵是最好的!”鄭秋昕誇獎道。
葉錫在一旁打趣道:“明笙啊,沒想到你這待在葉申身邊久了,都學會他的二皮臉了?我們這是在包粽子,不是在比賽誰包得好看。”
葉申無辜中招。
葉煬也笑著附和:“就是就是,我們得看誰包得粽子好吃才行。”
“可是我們為什麼端午節要吃粽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