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道爭鋒!
“求賢令?”聽到這個詞,在場的幾個至少定位上的文臣不由一愣。
“是燕昭王修築黃金台,廣招天下人才的故事?”聽到李適的話,張九章補充道。
李適道“我與燕昭王終究有所區彆。
他乃是燕國王爵,而我不過幸進平民。他能夠修築黃金台,但可惜我空無一物。
所以我若是發布招賢令,怕沒什麼賢人願意過來。
還是把招賢令改為求賢令,希望能夠有顯達之士能夠與我等同行!”
“聽起來這件事情倒不錯。”陳知白思索了一下讚同道,張九章也跟著附和的點點頭。
李適繼續道,“九章,你的文采最好,幫我撰寫份求賢令。
需得告訴賢達之人,張楚乃農民起義乃開天辟地頭一遭,是底層農民建立起來的新勢力。
正因如此需要天下賢能之才扶正,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望天下賢達不吝賜教。
另外要說明我們這裡生活艱苦,注重實際,希望過來的賢能之才有吃苦耐勞的精神。
至於其他的,你看著去寫就是了。
另外知白你等九章寫完,把求賢令多抄錄幾分到絹布上,借糧時帶上。
途經過幾座城市,就把這些絹布發布開來,至少要讓楚魏兩地知道我們的政策。”
“諾!”陳知白聽到李適的話沒有什麼猶豫,便答應了下來。
張九章倒也接過這個任務,不過眾人又向李適看過來,又回到了那問題,李適不稱王嗎?
李適定下了基調道,“我本就是底層出身,王不王的與我而言不過隻是一名頭。
就算自稱為王,怕也不容六國舊貴,不如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以減少六國舊貴對我們的敵意,以爭取我們發展的時間。
但為了我統領方便,便自領張楚令尹一職兼上國柱,統率張楚眾部。”
見到李適這麼的說,眾人也不再多說什麼了,而是各自埋頭去乾各自的事情了。
大約一個晚上,張九章便寫出了一篇辭藻華麗的求賢令,然後陳知白抄錄,就帶著絹布匆匆向大梁出發了。
雖然李適裁撤了不少秦軍,但剩下來的糧食隻夠兩個月之用。
所以陳知白知道,自己行動快一些,才能確保張楚能夠渡過危機。
而隨著所有事情發布了下去,李適感覺自己好像突然清閒了下來。
看著張九章乾活乾得滿頭大汗,而自己則有事沒事喝著蜂蜜水,不由感歎自己真罪過啊。
所以,為了不打擾張九章乾活,自己還是去街上溜達溜達,啊呸,去考察民情吧!
然後李適便歡快的拉上陳雲這個保鏢,去街道上轉轉。
不得不說,因為紅衣軍重新進駐了陳縣,再加上當初紅衣軍的名號,陳縣的百姓還是很容易就接受了李適。
隻不過李適看著這裡稀稀疏疏的人群,比較起當初可是冷清的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