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走廊的建造迅速完成,較為棘手的是連接每間房屋與中央食堂的通道。蘇曉隻能設計成緊貼牆根的路徑,雖然略微繞行,但在非雨雪的日子裡,人們可以直接穿過中央廣場……
建造這些神秘回廊,蘇曉耗去了半月光陰,期間大多數野獸安然無恙,唯獨兩頭倔強地拒絕進食,最終無奈將其安樂,悲傷的淚珠無聲滑落,野獸之肉依舊鮮美無比。
部落內的圓形護盾悉數鑲嵌了青銅板,雖使重量略增,但在習得其使用技巧後,眾人皆能自如應對。畢竟,盾心仍是木質,僅僅增添了兩斤青銅,重不了多少。幾日磨合,眾人皆已適應。
其他兵器亦漸次融入青銅元素,冶煉銅礦的工作刻不容緩,各類工具亟待改良,故高爐日夜不息,無論風雨。如今,第二座熔爐正在規劃之中,汲取前次經驗,結構將更為精巧,落成後,每日青銅產量將大幅提升。
陶藝與瓷器不再需燒製磚塊,工作量減輕不少。陶工除了協助鐵匠燒火外,主要任務是塑造更精致的泥模。相比起初,現今的泥模細膩許多,甚至出現了細微的紋理,一根為巫打造的純銅手杖上,隱約浮現出一條蛇的圖案,雖不甚明顯,但能辨識出其形態。
此事意義深遠,既象征著工藝的提升,亦代表創新思維的勃發,這並非蘇曉的教導,巫隻是提出需要一根手杖,未曾設下具體要求,全憑工匠們的自發探索。
隻要不影響青銅的煉製與製造,蘇曉並不介意此類創新,反而鼓勵他們繼續嘗試。紋飾不僅應用於青銅,陶器之上也開始點綴,儘管稚拙,但總勝過空白一片。
鐵匠黑鐵不斷探索最佳青銅配比,鑄出的青銅器具品質日益精良。如今的冶煉與製作已無需蘇曉過多操心,她腹中的知識,恐怕僅在工具設計上發揮些許作用。
部落正向著繁榮邁進,蘇曉的事務也隨之減輕,主要負責稻田照料,偶與公輸共事,參與木工活。部落新添兩台織布機,編織速度翻倍,結構優化,操作簡便。
天氣日漸炎熱,蘇曉計劃在夏日來臨前製作麻布衣物,然而剩餘的麻線在織成八幅布料後所剩無幾,這些麻布足以為部落成員縫製二十件衣裳。而邊角料用於製作鞋子恰到好處,浪費的材料並未太多。
如今,部落之中,唯有蘇曉和巫身披麻衣,其餘衣物皆為幼童所預備,他們是部落的希望,且相較成人,他們更易受寒。前次種植的麻尚未完全成熟,故全麵普及還需時日。然而,部落如今廣袤的麻田蔚為壯觀,兩大片足有六七畝,夏日一至,即可迎來首度收割。我堅信,那時每個人都能披上麻衣,無須再於獸皮上裁剪出破洞。
雖然野豬已定居此地,但蘇曉尚未察覺哪隻母豬懷胎,故不宜輕舉妄動。此事需待秋來再議,那時非野豬繁衍之際,公豬的發情不會帶來太大困擾。而種豬,蘇曉心中早有定論,便是那頭常年生活在部落的老豬,數年來未曾嘗過肉味,往後它必當為部落做出更多貢獻。
……………………………………
部落的稻田已見稻穗,收割之日近在咫尺。今歲青銅已現,石質鐮刀自是無法滿足需求。借鑒鋸子的製作經驗,鋸鐮刀雖複雜些,但並非無法駕馭。然而,相較於鐮刀,其製作更為繁複,每一齒需精心打磨。為便利起見,蘇曉計劃批量製鐮,至於鋸鐮刀,先試製幾把,如效果不佳,則不必大量生產。
水稻收割的鐮刀彆具一格,狹長僅兩指寬,重量輕盈,畢竟需彎腰勞作,過重會致疲倦。經過幾輪試驗,眾人皆感滿意,遂大規模鑄造。部落的稻田還需月餘方可完全成熟,時間尚綽綽有餘。
望著眼前百畝翠綠的稻田,蘇曉心中滿是成就感。從最初的兩畝地發展至今,足以養活兩百餘人,他在此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若無他,周邊部落不知何時才能發現這珍稀的糧食瑰寶。
回想當初那些微小的稻種,如今長成如此茂盛,鳩等人倍感驚奇。回溯往事,他們曾因用這些種子換取騰蛇部落的肉而欣喜,如今則感歎當時的短視。然而,如今大家同屬騰蛇部落,這些過往便不再重要了...
經過大半年的學習,鳩和他的同伴們如今能用流利的通用語交談,日常生活中的溝通已是毫無障礙,甚至有幾個已經能識得一些奇異的符文,就算麵臨未知的試煉,他們大概也不會選擇離開這片神奇的土地。
一切預備妥善,隻待魔法稻穗在月光與星辰的指引下成熟。其間,部落已收割了廣袤的幻彩麻田,足有一片秘境之地,它們此刻正浸潤在巨大的魔法池中,曆經轉化。僅是建造這些巨大的魔法池,部落就耗儘了無數精力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