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讓伏念心中不由得生出了慚愧之感。師叔已經七十有餘,還要為儒家奔波,甚至還要搭上身家性命。
“你從曲阜回來一趟,何故變得如此遊移不定?老夫就見不得你這瞻前顧後的迂腐之態!”
荀夫子從伏念臉上的表情推斷出了他心中的想法,無視了伏念儒家掌門的身份,當場便訓斥了起來,一點兒都不給他留麵子。
荀夫子是個文化人,罵起人來引經據典,貶的伏念一無是處。
偏偏伏念還無法反駁,隻能連連苦笑。
看伏念一副低頭認錯的擺爛模樣,荀夫子頓時氣不打一處來。這要是韓非在跟前,恐怕還要和他反駁幾句。
想起韓非,荀夫子頓時沒了心情,冷哼了一聲。
喬鬆一番話,幾乎注定了韓非的下場。荀夫子很清楚,以當今韓王的性格,交出韓非是必然。而自己這個最喜歡的弟子根本不可能為秦國效力,如此一來,他入秦之後的結果,恐怕是凶多吉少了。
一想到這裡,荀夫子哪還有心情訓斥伏念。
“師叔,既然您已經收秦公子為徒。那麼,紙張之事,我儒家是否可以就此入場?”伏念詢問道。
荀夫子眉頭緊皺“老夫收徒,乃是私事。儒家是否入秦,乃是公事。豈可因私而廢公?”
伏念微微蹙眉,沉思了起來。
此次他返回曲阜,為的就是和儒家各脈商討紙張一事。正如那日他表現的一樣,當他將那日秦公子留下的紙張拿出之後,儒家各脈無不怦然心動。
可也正如師叔顧慮的那樣,儒家也有人看出了這背後潛藏的危機。
在經過了一番激烈的征討之後,大致分為三個派彆
其一,危機危機,危險背後往往是巨大的利益。紙張亦然,此乃獨掌天下文事,發揚光大儒學之機會。正所謂當仁,不讓於師。儒家該抓住此次機會,入秦以光大儒學。
其二,則與第一類看法相反。認為秦國此舉用心險惡,在於挑起儒家與諸子百家之鬥爭,從而坐收漁利。儒家該嚴詞拒絕,如此可保萬全。
其三,則認為紙張之事的確大利於天下。然,此事風險太大,儒家單獨一家不足以應對危機。故此,該與秦國合作,得到紙張之後想辦法抽身而退,隨即再以儒家為主導,邀請諸子百家共同執行。
此三種方法,伏念都不甚滿意。第一種太過激進,第二種太過保守,第三種看似聰明,兼具二者之利。然而,伏念卻以為,此法最蠢此種想法無異於得到秦國紙張之利之後,從而背棄與秦國之合作。
先不論此種方法與儒家理念不符,單單是得罪秦國之後果,伏念便不會采用。
尤其是在聽過今日秦國公子關於天下的見解之後,伏念更是深知,儒家無法承擔徹底得罪秦國的後果。那對儒家來說,將會是一場毀滅性的災難。
但其他人的想法,對於伏念也是一種啟發。
綜合儒家各脈的想法,伏念心中已經有了一些打算。
聽到師叔不願在此事上多加乾預,伏念便知道自己該怎麼做了。因此,向荀夫子躬身一禮,便告辭離開了小院。
待伏念離開之後,荀夫子放下了手中的筆,輕歎一聲,不再言語。
他若入秦,以後必然無法像如今一般庇護儒家。伏念太過年輕,為人古板守禮,在荀夫子眼中隻能算中人之姿,守成有餘,進取不足。
故此,還需要多加磨練磨練。
……
何為束修之禮?
束修之禮原指古代君王或貴族進行祭祀、宴請、會見等重要活動時所使用的一種禮儀,後經由儒家先師孔子,演變為弟子拜師之時給老師所獻之禮,通俗一些理解,也就是——學費。
不過,演變自周朝貴族之間禮儀的束修之禮仍舊是一種非常正式的禮儀,其要求十分嚴肅莊重,充滿禮儀感。
在進行束修之禮時,要求參與者穿著整齊、端莊,行動規矩,舉止大方。
具體來說,束修之禮包含了三個方麵的內容。
第一,束發在進行束修之禮時,參與者需要將頭發束起來,用修帶綁起來,以示端莊、整潔。這種束發的方式,也是一種文化傳統和價值觀的體現,代表了一種尊卑等級製度和文化傳統。
不同年齡段的人,有不同的束發方式。
就比如喬鬆,他今年六歲。按理來說,應該是垂髫發型,也就是將囟門附近的頭發留下,其餘基本上剃光。不過,垂髫發型乃是古人為了防止兒童發間生虱子,引發病症所以如此做。
喬鬆雖幼,但心智成熟。
故此,早在兩年前,他便開始有意蓄發,如今勉強能紮總角發型。
舉個形象的例子,和哪吒的發型頗為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