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衛道之術?
即護身之術。
後世有一句話很有道理,讀書是為了和人講道理,而拳頭,是為了讓人坐下來和自己講道理。
話糙理不糙,這個道理放在當前這個架空世界,尤其的重要。畢竟,喜歡和人講道理的諸子百家幾乎都是一手捧書,一手握劍。
在邯鄲之時,喬鬆向荀夫子提出要往北地邊塞一行,荀夫子便提出了習武一事,並給了喬鬆一點時間來考慮。
從邯鄲到雁門郡,這一路走了九日,如今老師再度提起這個問題,喬鬆已經沒有了剛開始得知習武的興奮,而是冷靜了不少。
一旁的玄翦聽到衛道之術的時候,便向喬鬆告了聲罪,說是去查看一下周圍的護衛情況,便起身離開了火堆,消失在了黑暗之中。
舉凡大派,對於其核心要義都是看的極其重要,一般來說都會通過種種手段來進行保密。這些手段包括但不限於密語,專有詞彙,故作高深,嚴加看護,慎重傳法等不同的手段。
就好像後世一些佛道的武功,經常會將佛經道經中的一些詞彙融入進去。如果不學法,不解真意,僅憑一本秘籍是無法獲知真正的秘法的,貿然去練往往會出岔子。
所謂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經就是這個道理。
畢竟,這是門派立身之本,再如何小心都不為過。
同樣的道理,儒家雖為顯學,但也隻是指的其學問願意向普羅大眾公開,而非其獨有的武功。
玄翦身為武者,知曉接下來的話已經不是他能聽的了,是以早早的告辭離開。
目送玄翦離開之後,喬鬆並未馬上回答荀夫子的提問,而是態度誠懇的請教了起來“老師,學生曾聽驚鯢提起過,但凡諸子百家高深武學,必然和學說緊密結合。
是以,先讀書,後習武。
儒家自孔夫子以來,越加興盛之餘,各脈分支也越來越龐雜,相互間理念也各有不同,學生又該學什麼為好呢?”
“的確。”荀夫子讚同的點了點頭“自先師孔子創立儒家以來,以仁為儒家理論核心。然,自孔子逝世之後,後人對於仁的解讀卻又各有不同,大致上粗分為八派,細分可達上百,其學說各有主張。
子思之儒主張中庸,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猶然而材劇誌大,聞見雜博。按往舊造說,謂之五行,其僻違而無類,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在其學說基礎上,衍生出來的以王道為基的內息修煉之法,獨步儒家,實乃積攢功力的上佳之選。
顏氏之儒安貧樂道,主張以行動踐行仁德,一言一行恪守仁義,於修身之道頗有建樹。由此而生的坐忘心經,心齋之法乃是一絕。
漆雕氏之儒好任俠,尚勇武,多有鑽研武學一道。其劍法之犀利,即使放諸整個天下,亦可位列一等。
……”
荀夫子曆數儒家各派的特點,其中每一家的思想都會衍生出不同的武功。
比如伏念師兄所創聖王劍法,其立意傳自孔門十哲的曾子與子夏,並融合了部分孟氏之儒的思想;
再比如顏路師兄所學坐忘心經,正是顏氏之儒的秘傳絕學;
再比如子思之儒的核心要義中庸之法以此衍生出來的身法等等,讓喬鬆簡直是大開眼界。
他從未想過,以往熟悉的儒家典籍,背後竟然會隱藏著如此多的武功招數。
於是,喬鬆越發的謙虛了。
荀子很是滿意,繼續到“無論學文還是學武,首要之事便是問心明誌,知曉為何而學。
而你誌在天下,此誌不可謂不遠大。
故此,學什麼就需要慎重考慮。”
喬鬆沉思了一會兒,問道“老師,您之前介紹,伏念師兄自創了聖王劍法?”
“不錯,你有意此法?”荀夫子問道。
雖說此劍法是伏念自創,但是荀夫子覺得以自己這張臉,從伏念那兒要來還是沒問題的。關鍵是在於,這個小徒弟到底要學什麼。
秦國一向主張霸道,王道之法恐難以施展。
果然,喬鬆接下來的話證實了荀夫子心中的想法。
“學生雖不知聖王劍法之要義,然既然伏念師兄參考了曾子,子夏,以及孟子三人之思想,學生便可依稀判斷出一二。此三人者,子夏之論雖有法家痕跡,但仍舊以王道為主體。然王道雖好,卻非秦國之道,非亂世強國之道。”
“哦?說說。”
“我秦國先惠文王之觀點,學生深以為然。惠文王與張子曰大爭之世,列國伐交,強則強,弱則亡!
當此亂世,唯有法家之霸道,方可強國而一統天下,此之謂亂世用重典。”
“你此次去洛陽,老夫也讀了呂氏春秋一書。此書儘述治國之王道。然,文信侯已遷居巴蜀,退出朝堂。看來,秦國上下對於王道並不歡迎。莫非,你不選王道,是擔心引起秦王不快?”
“老師……”喬鬆很是委屈的搖了搖頭,語氣誠懇的道“學生雖孝敬父王,忠誠王事,卻非阿諛奉承,毫無立場之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