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德教授用詩歌一樣的語言來讚美泰山說,泰山有四大自然奇觀。“旭日東升”,霞光萬丈,讓人湧起無限豪情。“晚霞夕照”,如詩如畫,使人感受詩情畫意。“雲海玉盤”,讓人體會什麼是人間仙境。“黃河金帶”,讓人激動什麼是前途似錦。
風景區麵積125平方公裡,以主峰為中心,呈放射狀分布。人文景觀,布局周密,形成“地府”、“人間”、“天庭仙界”三個層次。
劉傻子教授說:“泰山雄峙於山東省中部,前鄰孔子故裡曲阜,背依省會泉城濟南,主峰海拔1545米,氣勢磅礴,拔地通天,有‘五嶽之首’、‘天下第一山’之譽。”
歐陽旭副教授頗有感觸:“山莫大於泰山,史亦莫古於泰山。相傳遠古時即有72位君主來到泰山巡狩祭祠,自秦以降,先後有12位皇帝前來封禪朝拜。秦始皇登峰遇雨,留下五大夫鬆的傳說;漢武帝八至泰山,驚歎‘高矣!極矣!大矣!特矣!壯矣!赫矣!駭矣!惑矣!’”
張洪德教授說,山海經裡提到550座山,其中,提到泰山。山海經裡有:又南300裡,曰泰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有獸焉,其狀如豚而有珠,名曰狪々,其鳴自詨。環水出焉,東流注於江,其中多水玉。
劉傻子教授說,我們再往南300裡,是泰山,山上盛產玉,山下盛產金。山中有一種野獸,形狀與一般的豬相似而體內卻有珠子,名稱是狪狪,它發出的叫聲便是自身名稱的讀音。環水從這座山發源,向東流入汶水,水中有很多水晶石。
張洪德考古教授說:“泰山有五嶽之首的讚譽。泰山,古稱大山、昆侖山、岱山,又稱岱宗、泰岱、東嶽。它位於廣袤的華北大平原之上,巍峨峻拔,雄偉壯麗,古謂‘中央之大山’。西漢劉安《淮南子·地形訓》:‘中央之美者有岱嶽,以生五穀桑麻,魚鹽出焉。’其地層以25億年之前的太古界泰山群為主,是一套巨厚而複雜的變質岩係:向東延伸與魯山、沂山群相連,共同組成泰沂山脈,成為齊魯大地的脊梁;向東南延伸與徂徠山、蒙山相接,與北來的沂山群相連,結體為沂蒙山區。”
黃梅導遊介紹:“蒙山,古稱鐘山、崇山、苗山、會稽山。這裡是柴汶河和泗水及浚河的重要發源地。春秋時屬魯,位居魯東,又稱東蒙、東山。故《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它發脈於泰山,跨平邑、蒙陰、費縣、沂南縣境,綿亙75公裡,素有‘九州之巨鎮,巍然敦大觀’之稱。它懷抱古雷澤,左攬沂沭之河,右攜汶泗之水,湖泊遍布,川流縱橫,不僅宜於古人類生息,更宜於東夷人開發農漁畜牧及手工業。”
張洪德教授說:“4100年前分布於山東中部泰山、沂山、蒙山周圍的氏族部落圖騰文字畫,來自司馬遷難以斷言的《山海經》中的神鬼怪獸。圍繞昆侖山的七條大河、三個大海的合理解釋:赤水即沂水或汶水,若水(弱水)即汶水,流沙即泗水,洋水即沭水,青水即肥河,黑水即小清河(今黃河下遊),河水即黃河,南海即今黃海,北海即今渤海,古渤海即今巨野澤。所以,泰沂、蒙山一帶古謂中土、中都、中央之國、冀州,是政治文化中心,故必是古文化的重要發祥地。”
劉傻子教授說:“泰、沂、蒙之山淩駕於魯中丘陵之上,形成三角鼎立,而這三座大山的周圍,便是最適應古人類溶岩穴居的古生界寒武係和奧陶係地層。同時也是後來者——東夷人躲避大洪水的“安全島”。約在6000年前,泰沂山區為山東島,魯西南、魯西北均為海和湖;在5000年前左右的大汶口文化時期,泰山、蒙山一帶的自然環境,非常適宜人類的生存。”
張洪德教授說:“泰沂山區位於黃河下遊。黃河在曆史上曾多次決口、改道,僅在兩漢400多年間就決口達16次之多。而中國第一大河的長江卻與黃河相反,是一條慈善河,為全流域之人民帶來了眾多的利益。”
黃梅導遊說:“當黃河流域已達到相當高的文明水準時,長江流域還是一片蠻荒。長江與黃河相距甚近,而中國文明卻發生在黃河,這使不少未深入研究泰沂山區自然環境背景的中外學者甚為疑惑。尼羅河泛濫後留下的是沃土,孕育了埃及古文明;黃河決口後留下的卻是一片黃沙。然而就在這種艱苦的環境中,泰沂山區卻孕育了古代文明。”
劉傻子教授說:“泰沂山脈和沂蒙山區,東臨大海,西襟黃河,南瞰江淮,物華天寶。正因這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使泰沂、蒙山地區成為東夷人繁衍生息的中心地帶,為華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孕育了著名的東夷文化、海岱文化,並為夏、商、周三代文明奠定了基礎。新石器時期,這裡是三皇五帝活動的中心,泰山成了東方的總代表,成為大山崇拜、東方崇拜、太陽崇拜、天地崇拜、生命崇拜、道德崇拜的結合體。”(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