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傻子說:“我們穿越到古代,去參觀造船如何?”沈教授說:“好哇。”石小林、沈早晨等進入了時光隧道。張洪德說:“我看到各種各樣的古代木船了。”海洋專家高敏指著孫吳所造的船說:“這裡的船,數量多,船體大,龍骨結構。可以看出,當時的造船業十分發達。”
一位古代軍官,主動詳細介紹說:“這些船,主要為軍艦,其次為商船。最大戰艦,可載三千士兵,有上下五層,雕鏤彩畫,非常壯麗,續航能力強。”劉傻子教授、張洪德教授帶領考察組成員,一層一層地參觀,很有感觸:“當年,科學技術沒有今天這麼發達,木船能夠製造得這般出神入化,太不容易了。”
劉傻子打開穿越號機器人手機的夢幻功能,發現眼前是航行在南海上的商船。大者長二十餘丈,高出水二三丈,望之如閣樓,可以載六七百人。鄭和武裝船隊出海,百餘艘船隻浩浩蕩蕩,隨行將士萬餘人,北上遼東、高麗(今朝鮮),南下夷州今台灣,出入東南亞(今越南、柬甫寨等國)。
張洪德教授指著這些船說:“據富陽當地學者朱健文在《東吳的造船業與泛海遠航》一文的考證,當時,孫吳造船業已經達到了國際領先的水準。1955年,廣州出土了東吳的陶製船模,船模從船首到船尾,有八根橫梁,八副艙板,船體分成九個嚴密的船艙。”
劉傻子教授說:“這就是用橫梁和隔艙形成的分隔艙結構造船技術。船要航行時,即使有一兩個船艙受到破壞進水了,水也不會流入其他船艙中,船也不會馬上沉沒。進水的船艙,可以抓緊時間抽水、堵塞漏洞和進行其他修理,並不影響船的繼續航行。”
陶景山院長說:“孫吳時期發達的造船業,對後世出海遠航,造成了有利便捷的條件。對於貿易與交通的發展、海上絲路的進一步形成,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三國時期,隨著造船業的崛起與發展,人們把目光從內河投向海外。江東地區的先民,早就積累了豐富的航海經驗,我們可從先民們的曆史探索中得到印證。例如,信風與海流,為先民們的出海遠航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條件。”
楊揚導遊說:“陶景山院長,隻有季風,沒有信風。”陶景山解釋說:“今天的季風古稱信風。”
海洋專家高敏所長說:“衝淡水性質的沿岸流,造成先民們出海的好時機。天文航海術與地文航海術,成為先民們遠航時判彆時間與方向的依憑。還有,船舶操縱技術,提供了比前更為可靠的技術保證。”
考古教授沈教授說:“由於航海術的提高,三國孫吳,多次派使者出海遠航,成為開拓性的壯舉。再說水師,有大船而無駕馭大船的水手和船員,也無法出海遠航。這一點,孫權及其東吳以‘水軍立國’的戰略思想,培養與造就了一大批水上作業的精兵強將。還有,國內有較發達的煉銅、煉鐵、造船、紡織等工業,為發展水軍,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和足夠的技術力量。”
劉傻子說:“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海洋經濟的拓展時期。在這一時期,廣州已成為計算海程的起點。通過廣州來中國經商的國家和地區,大為增加。有十五個之多。廣州成為當時商賈及朝廷命官發財致富之地,有‘廣州刺史但經城門一過,便得三千萬錢’一說。”
程萍編輯說:“曆隋、唐、宋數代,廣州海洋經濟與文化,已發展到空前繁榮的階段。官方堅持實行開放政策,除了官方積極經營對外貿易外,又允許私人出海貿易。同時,還大力鼓勵外國來中國進行貿易,並在廣州設立了市舶使專管外貿事務。”
黃梅導遊說:“當時,中國與南洋和波斯灣地區有六條定期航線,這些航線都集中在廣州。其中,最著名的一條航線從廣州起航,越南海、印度洋、波斯灣、東非和歐州,途經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全長共一萬四千公裡,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國際航線。”
楊揚導遊說:“從此,廣州成為當時聞名全世界的中國對外貿易第一大港。唐代大詩人劉禹錫,也為珠江的‘大舶參天’和‘萬舶爭先’壯觀的貿易景象所感動,賦詩曰:‘連天浪靜長鯨息,映日帆多寶舶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