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文劇情中,男主顧為良是因為家裡突遭變故,父母被下放了,自己隨後也被父母舊友幫忙安排下鄉,地點正是父母下放的上河村。
同顧為良一起下鄉的,還有舅舅家的表哥劉鬆。
因為下鄉政策是家裡小孩多的,必須要有一人下鄉。
而舅舅家當時就隻有劉鬆適合下鄉,因此就跟顧為良一塊來這裡下鄉了。
剛下鄉的時候,兩人的物資都是舅舅給一起準備的。下鄉後,每個月也會給他們寄錢寄東西。
因為都知道,知青下鄉後的生活普遍都很困難,很難適應農村的勞動跟生活。
但是舅舅家也並不寬裕,家裡還有好幾個孩子。劉鬆上麵還有個哥哥,已經結婚了,要不了多久家裡又要添丁。
而因為顧為良家裡的原因,舅舅家也多少受到了些牽連,家裡人多了,工作也不好找,家裡其實也很困難。
儘管舅舅給他們寫的信中,並沒有提到這些,但是兩個年輕大小夥子,也並不願意拖累家人。
而農村想要好過,確實有諸多限製。
像是想養雞鴨鵝這些,就有配額限製的,每3口人可以申請養一隻,一家子不能超過3隻。這這個政策在當時叫做割“資本主義尾巴”,堵資本主義路。
除了養家禽受限製,還有每家每戶的自留地,也有限製。在60年代的時候,每家隻準種一分地,樹隻準留兩棵,多餘充公。公社乾部們就三天兩頭地到農民家裡“割資本主義尾巴”。
到了70年代後,才管的沒那麼嚴格了。現在每家都有23分地了,隻要沒人特地去舉報,上麵也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
但是農民想創收的路,還是被堵得死死的。
隻能靠上工拿工分,等秋收後分糧分錢這一條路了。
顧為良要照顧下放的父母,也不想拖累舅舅一家,隻好選擇冒著風險,跟表哥一起乾起了私下倒買倒賣。
一開始都是小打小鬨的,就是上各個村子裡,收點雞蛋、鴨蛋、農民自留地種的菜、山上采集到的蘑菇木耳榛子板栗這些野山貨。其實供銷社的收購站也收這些農產品,但是那個價格特彆低,他們隻用略高於收購站的價格就能收到很多。
然後跑去鎮上或縣裡,在居民區裡偷偷賣掉。
幾年下來,還讓他們挖掘了許多長期客戶,還發展了幾個下線。
不過買賣農產品,利潤還是很低。
現在張路遙幾人的到來,讓顧為良的隊伍又壯大了起來。
畢竟他們下鄉是因為政策的原因,家裡隻有他們剛好符合政策,才迫不得已報名下鄉的。
他們並不想來鄉下後吃苦受累的,隻打算混1、2年,完成了政策任務,再讓家裡想辦法安排他們回城就行了。
顧為良拉他們入夥做買賣的時候,他們對此也挺感興趣的,便同意加入了。
反正他們家裡有背景,而這邊的政治鬥爭形勢沒京市那麼厲害,可能因為地理位置畢竟偏遠,所以這邊管的都比較鬆散。
而且顧為良已經經營兩年了,這邊的人頭都已經摸熟了,各方勢力也較為清楚,所以他們也沒太多顧慮。
顧為良家裡遭難了,家裡的人脈關係也都斷了。
但是同時大院子弟的張路遙他們,人脈還可以用到。尤其是他們要來這邊下鄉,家裡也都找了好幾個本地的故交舊友,怕他們闖了禍,也有門路可以幫忙。
顧為良自幼就有很好的領導能力,他整合了幾人的本地人脈關係,並利用這些關係再去結識政府部門以及各個廠子的采購員。
采購員這個職位在任何時代都非常吃香,裡麵的油水眾所周知的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