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了麻增祥,董良又與另外幾位投降的滿清官員談話。
這些官員都談好了之後,輪到了城內書院的山長。
福州城內的書院很多,最少有十幾家,但是最大的還是鼇峰書院。
因此,董良將會麵的地點就放在鼇峰書院。剛才會見那些降官的檔口,這些書院的山長、話事人已經趕到鼇峰書院。
董良乘坐一輛特製的馬車悄悄地來到書院。
現在他出行都是由侍從室秘密安排,就連那馬車中都有鐵板夾層。
在大門口,董良一眼就看到康熙禦書“三山養秀”匾,很快這個牌匾就要被摘掉了,不需要自己說,自有人將這件事情給做了。
門樓是黑瓦白牆,門不大,總體上非常低調。
走進大門,才發現裡麵非常大,這書院內有二十三子祠、崇正講堂、敦複齋、五子祠、篤行齋、正誼堂、賢王先生祠、張公祠等計125間房舍。
院後花園有鑒亭,亭前懸乾隆禦書匾“瀾清學海”。
院裡還有藏書樓1座,上層陳列大書櫥二三十個,貯藏禦賜各種法帖,置經史子集若乾櫥。二十三子祠祀宋儒遊廣平等5人和明儒蔡虛齋、胡文定等18人。
中式的書院與我們後世認知中的大學頗為不同,倒是更像是大戶人家的庭院,也有江南園林的風采。
董良在書院內還看到花園和一口大荷池,周圍還有假山、石洞、樓、亭、池、榭,一路夾植鬆、杉、竹、柳,環境幽美。
碰頭會放在荷花池邊上的一處水榭之中,讀書人都喜歡風雅,董良嚴格意義上來說也算是讀書人陣營。
董良特意讓楊瑛瑛給自己找了一件青布圓領寬袍,再帶上木骨漆紗璞頭,讀書人的氣質就跟盛開的水仙花一般洋溢出來。
“見過元首。”這些讀書人不像地方官,他們可以沒有政治立場,也沒人會說他們。
反正董良打著的是華族的旗號,在一般讀書人的概念中華族與漢家是沒有太大區彆的。
“諸位請坐。”董良用手理了一下自己的袍服,坐到了地上的蒲團上,隨即招呼眾人坐下。
這些人雖然是圍坐成一圈,但實際上也是有順序的。那個被護衛軍救了一命的江景禮坐在最上首,另外一邊坐著的是董良自己帶來的唐啟華。
唐啟華是西南心學大家,隱隱有成為這一代心學掌舵人的氣勢。董良今天帶著唐啟華過來,是為了讓他做沙丁魚中的那條鯰魚。
果不其然,在座的很多人都是認識唐啟華的。
這位元首帶著唐啟華過來乾什麼,難道他是推崇心學,反對理學嗎?
眾人都將心給提了起來。
現場醞釀著火藥味兒。
“諸位,今天找大家過來,是商議成立大學堂的事情的,我華族非常重視教育,大家要是看過我所寫的《告華族同胞書》,就會知道,我華族有一個奮鬥目標就是弘揚華族的文化,而我華族的文化,其中大部分都是在儒家經意之中。孔聖之後,一代代讀書人不斷完善儒學,讓其成為了上到帝王,下到平民百姓的行為準則。在我華族,儒家經典就像是西洋人的聖經和阿拉伯人的古蘭經。”
“為了讓讀書人能夠有一個更好的讀書環境,讓書院培養出更多的人才,我準備將福州的書院合並成立福州大學堂。”
“我華族官府會出錢在鼓山的南麓修建一座新的校舍,能夠容納幾千學子居住學習,新建的大學堂歸華族所有,大祭酒,掛學部副總長銜,也就是侍郎銜,官居二品。書院的一切開銷都將由我華族來出。”
此言一出,滿座歡欣鼓舞,董良給的條件實在是太好了,在座的十幾位福州本地書院山長都開始打起了小算盤。
這大祭酒由誰來做呢?肯定是他們這些人中的一位。
向來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這些人誰又會服誰呢?
正因為如此,他們看向董良的眼神都不一樣了,哪怕是清高的師長,此時看向董良的眼神中都帶著一絲絲巴結。
“諸位應該知道,我華族廢除了女人裹腳這一陋習,有人說這是對理學的挑戰。我知道這福州城是東南理學的中心,諸位都是理學中的大家,不知道大家有何看法。”
眾人麵麵相覷,這個問題看起來是個小問題,其實又是大事兒。畢竟從北宋到現在,幾百年的時間裡,士大夫都覺得女人裹腳乃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那些理學大家沒有說話,倒是唐啟華先開口說道:“我先師王公認為心即理,這個理在每個人的心中是不一樣的,達官貴人們喜歡小腳的女子,覺得那是一種美,小腳的女子便於控製,能夠安守深閨,這符合他們心中的理,因此,就有了這一變態的天理存在。理學就喜歡給彆人製定天理,難道天理不是應該是上天製定的嗎?這些人有什麼資格製定呢。要是從一個女子的角度出發,她們是斷然不想裹腳的,我夫人說她小時候裹腳,承受了幾年時間的痛苦,想死的心都有。元首,在下覺得華族能夠破除此惡理,乃是孔儒所應該做的事情。不像某些喜歡為他人製造天理的人,自己卻不去遵守這些天理。”
在座的十幾個大儒,沒想到唐啟華一開始就對理學開炮。
董良這個人學術不精,原本就是一個小秀才,還沒有到辯證理學與心學的地步。
不過他知道理學是天即理,心學是心即理。
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理就是宇宙的規律,人類世界的道理。理學認為人要順從世界規律,符合規矩。
這樣社會就有秩序。他提出了一個“天理”的概念,進而神話之,就是俗稱的老天爺。老百姓不理解哲學,他們敬畏神,他們所理解的理學是老天爺要你乾嘛不要你乾嘛,不然你就遭雷劈。
這也有當時的時代背景,儒者要和佛教道教搶市場,特彆是底層愚昧百姓的市場,必須抬出一些神話信仰,儒學因此成為儒教,形成了三教合一的中國文化。
這也是為什麼董良覺的儒釋道都是華夏文明的傳承。
但是社會發展,士人感覺理學對人的禁錮越來越大,所以提出心學。這個心,指的是人的主觀思維。心學認為世界規律不在外麵,就在你的主觀思維中。
這有點像唯心主義:世界存在於我們的思維中,也有點像馬克思說的主觀能動性改變世界。
打個比方,我們認為梅花有傲骨,其實梅花哪有傲或賤,是觀眾的心賦予它品性。
還有點像修仙武俠小說裡的心態境界論:如果一個人把“心”修煉強大,那麼他可以更好的發揮技巧,找到敵人弱點。如果心不夠強大,技巧再厲害也打不贏對手。
理學到了近代越來越被人排斥,就是因為一部分掌握話語權的人,自己創造出了天理。這些所謂的天理是對他們有利的。
就比如說女人裹小腳的問題,這就是一部分有此癖好的男人創造出來的天理。時間長了,整個社會,包括普通的老百姓也覺得這是天理,是天經地義的道理。
到了清末,就連普通百姓家中的閨女都要裹小腳,以至於嚴重限製了社會生產。
董良饒有意味地看向諸位福州的大佬,想要看看他們什麼反應。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