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慶之露出微笑,王鎮惡的謀劃正與楊安玄不謀而合,道:“此正是曹操破袁紹後,袁紹諸子內鬥的故事。”
王鎮惡點點頭,
道:“弘先讀書有成,一語中的。”
楊安玄的目光從輿圖上收回,道:“羌胡之地自春秋時期便是各族雜居,後被匈奴掌控,匈奴部落多逐水草遷徙,無城郭常居之所,以放牧為生。秦一統天下後,逐匈奴於北河(今烏加河)以北,遷徙內地百姓充實河套,並將秦長城與趙長城聯成一片,修建馳道溝通關中和河套。”
眾人靜聽楊安玄解說羌胡之地的來曆,沈慶之和孟龍符心中滿是欽佩,主公真是博學多才,王鎮惡手拈胡須暗暗點頭,想起祖父曾說過要真正占領一個地方便要對這個地方的曆史、風土人情有所了解,看來主公深得其要。
“秦亡,楚漢相爭,匈奴重新占領此處,漢高祖征匈奴遭遇白登之圍,其後七十年放任匈奴,羌胡之地成為匈奴人牧馬之地。”
楊安玄的手掌在輿圖上重重一拍,道:“及至漢武帝時方重新奪回河套地區,建立五屬國,安置歸降的匈奴牧民。為扼製匈奴人,漢宣帝從隴右將羌人遷入此地,其後不斷地移民實邊,河套之地依托軍事堡壘逐漸有了城池,形成漢人以城鎮為中心,各胡族定居放牧的安定格局。”
王鎮惡接口道:“王莽篡漢輕辱匈奴,匈奴人再叛,重據河套,到光武帝建武二十六年(50年)南匈奴附漢,河套才恢複平靜。其後河套所在被(東)漢朝用於吸附外族、安定移民,逐漸此
地胡族人口越來越多,以羌族和匈奴族為多,漢人反而淪為少數。(東)漢後期羌族多叛,河套失控,自曹魏之後朝庭再無力統治此地,及至如今。”
“羌胡之地混亂已久,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安定”,楊安玄語氣沉重地道:“劉裕意行篡逆,魏國虎視在側,愚此時無法專心經營此地,唯今之計先以夷製夷,利用胡人來牽製胡人,等以後時機成熟再來平定河套。”
沈慶之眼神一亮,笑道:“主公是想讓群狼自鬥,無暇他顧。”
孟龍符看了一眼沈慶之,感歎道:“愚看來也要找人讀史講古,弘先讓愚深感後生可畏。”
王鎮惡道:“赫連勃勃三子分彆自立為汗,麾下各有數萬輕騎,若要強行平定赫連璝等人,他們極可能聯合起來,不如暫時離開讓他們互相爭鬥。赫連勃勃對待其他部落甚為嚴苛,動輒殺戮,主公以集市物資交流的方式拉攏他們,是想分化胡人。”
楊安玄點點頭,道:“愚準備在半個月後召聚各部落結盟,訂下互市不攻的盟約,甚至可以替他們興修水利,讓農業司派人前來教牧民屯田,推廣楊家犁。”
王鎮惡笑道:“主公不妨讓這些部落前去攻伐赫連璝等人,一顆人頭換十石粟米或財物,相信很多部落的勇士願意用夏軍的人頭來換。”
楊安玄哈哈笑道:“哪個部落願意依附愚,不妨在交易時多給些好處,可以根
據部落大小授官,願意替愚征戰的勇士視同雍軍看待。若是誰能奪取統萬城,便讓他做夏主又何妨。”
“也不可放任胡人自主,豐林城應駐重兵。”王鎮惡建議道。
楊安玄道:“不錯,豐林城就像要釘子楔入羌胡之地,威攝胡族。愚有意在豐林城四周再築四處小城,既能用來與胡族交易又可護衛豐林城。將來在羌胡之地多建小城,逐漸讓各族依城而居,變牧為耕。”
王鎮惡讚道:“妙哉,此乃百年之計也。”
沈慶之很想駐守在豐林城,主動請纓道:“主公,愚願率軍駐守豐林城,胡騎絕不敢南下牧馬。”
楊安玄冷著臉道:“文叔已滿百日,還未見過你這個父親,你還不回去看看兒子。”
楊湫正月六日誕下一子,沈慶之得信後請楊安玄為子取名文叔。沈慶之聽楊安玄提及兒子,笑容滿麵不再說話。
楊安玄想了想道:“安定郡司馬廖輝作戰勇猛,頗有智謀,可命其為寧朔將軍、護羌校尉,坐鎮豐林城,留一萬二千兵馬聽其調用。”
會盟的時間定在四月中旬,楊安玄在豐林城外宴請前來會盟的各部落首領,與諸首領締結盟約。為此楊安玄還安排了許多節日,有戲曲表演、有賽馬射箭、叼羊摔跤,勝者將得到豐厚的獎品。
楊安玄準備把這次會盟辦成喜慶祥和,同時也要展露出雍軍的鋒芒,震懾各族部落。
然而,一封急報讓楊安
玄不得不將諸事委托給孟龍符,帶著王鎮惡、沈慶之等人先行南下回返襄陽。
劉裕起兵了。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