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長子主動請戰為己分憂,乞伏熾磐寬慰地笑道:“元基肯前往浩亹,朕無憂矣。不過朕估計涼軍並非真的想要攻打浩亹,恐怕隻是虛張聲勢,引李歆出征。攻秦多半是假,滅李歆反倒是真。”
安北將軍段暉奏道:“沮渠蒙遜用聲東擊西之計,意圖穩住我國兵馬,好安心攻伐李歆。大王既識破其計,何不派兵暗中奪取安夷城今青海市海東市平安縣),往西可攻取西平郡治所西都今青海市西寧市),往東則可阻斷攻打浩亹涼軍的退路,與輔國將軍合殲浩亹的涼軍。”
乞伏熾磐欣然笑道:“段卿與我所想相同,朕正欲親自率軍前去攻打安夷城,或事情順利先滅大通河西岸的涼軍,元基屆時從浩亹出兵過河,咱們父子合兵奪取西平郡。若沮渠蒙遜回師不及,便北上姑臧今甘肅武威市涼州區),抄了他的老窩。”
浩亹位於大通河東岸,城中有三千秦軍,守將王衡帶著親衛來到大通河畔往對岸眺望。相距不過裡許,天氣晴好對麵的帳篷看得很清楚,飄揚旗幟上的涼字以及鳥獸的圖案都能依稀可見。
王衡縱馬在岸邊馳過,查看了一下涼軍營帳的寬度以及旗幟的數量,粗步估計涼軍的人數在兩萬左右。天氣變冷,大通河不用多久便會凍結實,屆時涼兵可以直接過河進攻浩亹,希望大王能及時派兵來援。
大通河西岸,涼軍營帳,營帳內僅留下六千兵馬,大部分涼軍早已悄然離開,於九月初潛伏川岩1)附近,等待李涼出馬出現。
得知沮渠蒙遜率軍攻打秦國浩亹的消息,西)涼國主李歆果然中計,決定統軍三萬攻打張掖。
右長史宋繇、左長史張體順等臣子勸諫,李歆不聽。宋繇是李歆之父李暠的同母異父弟,幼有大誌,熟讀經書,以孝聞世,後涼呂光當政時舉秀才,任郎中。
正是宋繇勸時任敦煌太守的李暠驅逐索嗣建立了西涼國,李暠死時托孤於他,讓宋繇輔佐李歆治理西涼,可是李歆即位以後根本不聽這個叔叔的話。
太後尹氏得知李歆欲攻打沮渠涼,亦勸他不可輕動,可是李歆想到國內對他的反對之聲漸漲,一心想開疆拓土來彰顯自己英明神武,置之不理。
九月十日,李歆統率三萬兵馬出酒泉前往張掖,行至樂涫城今甘肅酒泉市東南)時沮渠蒙遜已經收到細作的情報。
沮渠蒙遜仰天大笑,道:“李涼覆滅就在眼前。”
為防止消息走漏,沮渠蒙遜有意讓前往酒泉的商賈散播消息,沮渠蒙遜的四萬兵馬已攻破浩亹,正準備進攻黃穀城。
李歆得到消息,大喜若狂,將最後一絲遲疑拋到了腦後,催促兵馬加快行進速度。
西)涼兵馬一日行進七十餘裡,進入張掖西南的都讀澗,沮渠蒙遜引伏兵殺出,西涼兵馬大敗。
敗軍退至表氏城,隨行官員勸李歆退回酒泉據城而守,李歆卻羞刀難入鞘,感覺無顏回酒泉,道:“朕違背母訓遭此慘敗,不殺此胡,有何麵目複見我母。”
李氏是涼州大姓,漢代名將李廣之後,而沮渠氏是張掖盧水胡,所以李歆看不起沮渠蒙遜。
整頓兵馬,李歆率殘兵兩萬再度出征,於蓼泉與沮渠蒙遜再戰,大軍再敗,兩萬餘兵馬儘數被殺被俘,李歆亦在亂軍之中被殺。
沮渠蒙遜得知李歆被殺後,大喜過望,真沒想到能一戰殺死李涼國主。機不可失,沮渠蒙遜命三子沮渠牧犍率軍先行朝酒泉進發。
酒泉,李歆之弟酒泉太守李翻、新城太守李預、領羽林左監李密、左將軍李眺、右將軍李亮等人得知李歆兵敗被傷的消息,驚恐萬丈,認為酒泉僅有數千殘兵,根本無力據守。
於是李翻等人棄酒泉逃往敦煌。敦煌太守李恂亦是李歆之弟,見李翻等人逃至,方知李歆兵敗身死的消息。
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李恂驚恐萬分,根本不敢呆在敦煌城中,與李翻等人繼續棄敦煌而走,逃進敦煌北麵的山中。
沮渠牧犍輕鬆進入酒泉城,下令不準士兵搶掠、騷擾百姓。沮渠蒙遜也沒想到如此輕鬆便奪取了李涼國,快馬奔至酒泉城,在朝堂上召見李涼的官員。
沮渠牧犍入酒泉後沒有騷擾百姓,但卻下令查封國庫、皇宮以及李涼重臣的家宅,搜查右長史宋繇家時,發現家無餘財,隻有書籍數千卷。
沮渠蒙遜聽到兒子沮渠牧犍的稟奏後,感歎道:“此良臣也。戰勝李歆固然可喜,若能得宋繇這樣的大儒相助才是最高興的事。”
親自前往宋繇家中請他出仕,拜他為吏部郎中,官員的任免升遷皆聽從他的安排。宋繇感激沮渠蒙遜的重用,奏請提拔了一批有才乾聲望的臣子,酒泉的局勢很快安穩下來。
建國二十年的西)涼被北)涼輕鬆所滅。「注1):川岩城所在,有說是甘肅武威市涼州區的川岩城,這個地方就是姑臧城所在,是北涼的國都,李歆派出攻打北涼,大軍到達姑臧應該會很小心。另一說是指張掖附近,張掖在西涼國都酒泉和北涼國都姑臧之間,應該是地處兩國邊境,李歆派兵東進,至此遇伏的可能性更大,筆者認為應該是張掖古代的張掖在今張掖的西北方向十裡左右)。」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