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傕郭汜互相攻殺,一方扣留漢帝劉協,一方扣留文武百官,漢庭幾乎秩序崩潰,更彆說傳令天下。
如今的漢庭,幾乎已經名存實亡。
被扣留的文武百官中,有太尉朱儁,其性格剛烈,發病而死。
過了數月,皇甫嵩也不明不白病死了。
加上之前病逝的盧植,這漢末三傑的人生,就這麼悄無聲息的拉上了帷幕。
不同於他們生前轟轟烈烈的,波瀾壯闊到能在漢末曆史上留下濃墨重彩史筆的事跡,三人的死去時如同水中的漣漪,被天下大亂的驚濤駭浪無情吞沒,沒有掀起絲毫波瀾。
麴義得知皇甫嵩死訊後,喝得大醉,袁熙過去查問,才得知皇甫嵩是麴義同鄉兼舉主。
袁熙知道朱儁和皇甫嵩死的都很蹊蹺,但已經不可能再去探究什麼了。
李傕郭汜打了一百多天後,百姓死的死,逃的逃,紛紛去荊州和益州避難,關中幾乎已經沒有人煙,據說長安隻剩下幾千戶人口。
此時張濟從弘農返回勸和,最後幾方達成協議,李傕仍舊駐守長安,郭汜張濟楊奉董承等人,帶漢帝劉協離開長安,返回雒陽。
於是在興平二年七月,劉協在長安呆了六年後,重新踏上了返鄉的道路。
幽州得到這個消息時,包括趙雲在內的許多人都覺得,事態仿佛在往好的方向發展,如果能返回雒陽,漢庭也會重新布政天下吧。
隻有袁熙知道,劉協漫長而艱苦的歸途旅程,才剛剛開始。
長安到雒陽的距離,大概是八百裡遠,換了袁熙的輕裝騎行,最慢隻要十天半個月。
然而獻帝要走整整一年多。
路上他將會遭受六次大的劫難,最後憑著其判斷力和斡旋能力,一一闖了過去。
袁熙自忖換了自己,未必會比劉協做得更好,而此時的劉協,不過十四歲而已。
他站在城頭,看向西麵夕陽已經快要下山,千裡之外的劉協,應該正在同樣的夕陽下被追兵追趕,拚命求生。
袁熙伸了個懶腰,自己也要抓緊了,這是大爭之世,機會和危險並存,就看自己能不能趕在前頭了。
目前涿郡這邊還算太平,殺死劉豹的事情,看來對南匈奴來說並不算什麼大事,而且他作為袁紹兒子,南匈奴也不得不考慮其中利害。
黑山軍自從那次攻擊後,就再也沒派人來。
袁熙猜測,黑山軍雖然有幾十萬人,但一大半應該都是婦孺老幼,他們躲在太行山裡也是要種地的,這段時間恰逢秋收,有可能是騰不出手來。
而袁熙這邊的春小麥收割在六七月,比秋收要早兩個月,這是袁熙特彆留出的機會窗口,這樣他就能比彆人早兩個月備軍。
但讓袁熙不解的是,為什麼鄴城至今沒有攻擊易京的消息,不會是橫生枝節了吧?
他心裡隱隱有些不安,和郭嘉商議後,向鄴城送了封信。
袁熙的預感沒錯,鄴城對於攻擊易京一事,已經爭論了幾個月,每次快要達成共識的時候,都被突如其來的意外打斷。
要麼是鄴城征兵時,傳來曹操覬覦徐州,想要攻伐劉備的消息。
要麼就是傳言曹操已經和袁術聯合,隨時打過黃河。
更有傳言呂布已經從河間軍招兵,準備攻打冀州。
這些傳言也不知道是從哪裡冒出來的,似乎是一夜之間便從從鄴城裡出現了,幾天之內便傳便鄴城,搞得人心惶惶。
一眾謀士對此也是爭執不下,到底是有人離間,還是曹操真的有背離袁氏的想法?
更讓眾人心驚的是,這種謠言興起之快,讓他們想到了當年黃巾軍起事造謠的前車之鑒。
鄴城之中,到底有多少心懷異心之人?
這種情況下,如果儘起冀州之兵,鄴城空虛,真的被人所趁怎麼辦?
誰也不能肯定,鄴城之亂會不會再次發生!
如今見一眾謀士吵嚷不休,袁紹止住眾人,對袁尚道:“顯甫,你怎麼看?”
這話一出,袁譚一派的謀士,紛紛歎息,如今袁紹對袁尚的重視,已經是遠遠超過袁譚了!
袁尚恭恭敬敬道:“尚以為,如今並不適合攻擊易京。”
“先前經過籌算,攻打易京,需要士卒十萬,騎兵至少上萬。”
“這需要在冀州青州全力征集糧草,加上輜重等物,所需甚巨,若不能三個月內拿下易京,冀州這三年的存糧便要告罄。”
“且不說南麵曹操動向未明,長兄在青州強征,引起數處民變,若再征兵征糧,隻怕青州會有大亂。”
袁譚手下謀士們心道袁尚果然不放過這個機會,關鍵袁譚此人善於打仗,內政並非其所長,為此留下口實,也是咎由自取。
袁紹不置可否,舉起一卷帛書,“這是顯弈的來信,和顯甫看法有些不同,你們可以聽聽。”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