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海的打工人實在是太多了。
哪怕尚海交通四通發達,也遠遠滿足不了這麼多打工人對於出行的需求。
早晚高峰,地鐵幾乎擠都擠不上去。
而共享單車的出現,大大緩解了公共交通的壓力。
五萬輛單車,意味著就有五萬人可以使用共享單車出行。
當然了,自行車隻能滿足短距離出行。
要是超過三公裡還騎自行車,其實也是有些累的。
尤其是夏天,尚海的夏天還是非常炎熱的。
要是騎自行車三公裡上班的話,這一天渾身得都是汗味兒了。
當然了,這隻是後話了,現在馬上就要入春了,也是最適合騎自行車的時候了。
自行車上線的第一天,就得到了廣泛的好評。
使用方便,騎行舒適,客服解決問題及時等等。
這五萬輛自行車,僅僅是一天的時間,營收就有一百多萬。
平均每輛自行車營收二十多塊錢。
看到第一天的營收出來,包括李峰在內的所有人都鬆了口氣。
共享單車可以盈利,這是必然的了。
這還隻是五萬輛自行車。
要是五十萬輛,一天豈不是有一千多萬營收了?
一輛自行車的成本也就一百塊左右,五萬輛自行車就是五百萬。
也就是說,隻需要五天,就可以賺回自行車的成本。
而一輛自行車平均壽命暫估一年。
也就是說,五天之後,這輛自行車無論怎麼樣都不會虧本了。
當然了,這還隻是營收並不是淨利潤。
如果扣除各種成本,例如人工搬運成本,運營成本,後台工作人員工資成本以及管理人員成本等等,利潤肯定是沒那麼高的。
但是,總的來說,還是有的賺的。
畢竟最大的成本也就是投放自行車。
隻要賺回生產製造自行車的成本後,其他的也就不算什麼了。
五萬輛自行車成功投放並且得到了廣大人民的點讚後,李峰立刻讓峰行鋼鐵全力生產製造自行車。
並且,讓林展望開始拓展全國主要城市的市場。
首先,幾個超級大城市必須要推廣。
其次,就是例如杭城、芙蓉城這樣的一線城市也必須要立刻推廣。
第一批共享單車的成功,一定會吸引更多的資本進入這個市場。
所以,李峰要在這些資本還沒有反應過來之前,搶占大部分的市場。
隻要主要市場都被他占據了,就算有後來者,想要競爭過他們,也不是那麼容易了。
不過,必須要快。
共享單車是沒有什麼技術含量的。
許多城市其實一直有官方的共享單車投放。
而且,現在還有李峰的這個共享單車成功的案例。
後續想要模仿,其實是非常簡單的。
隻需要在軟件上做個小程序,就能掃碼騎車了。
小程序這個東西,也算是李峰搞出來的一個亮點了。
對於一些企業而言,還是非常有用的。
不過,現在李峰他們已經搶占了先機了,並且他們的共享單車也受到了軟件的全力支持。
不僅有軟件的廣告推送,還有主頁界麵就有單車的端口,點擊一下就可以進入單車界麵,掃碼騎車,非常方便。
峰行鋼鐵的辦事效率還是很高的,一開始一天隻能生產出兩千輛,但是隨著生產線擴張,以及技術的改良,一天就能生產一萬輛。
也就是短短一個月的功夫,尚海的大街小巷隨時可見共享單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