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布的,一年能掙好幾萬呢”
謔,幾萬塊,把幾個小姑娘唬的一愣一愣的城裡一個工人一個月才掙四十來塊,一年收入雜七雜八加起來也就五六百塊。小姑娘們幾千塊都沒見過,何況幾萬塊
“賣布怎麼這麼掙錢啊”鄭美麗不信。
她爸爸是正經大學研究生畢業的高級工程師,被外聘到江城市,一個月工資加福利有近兩百塊,說出去已經不得了。沒想到柏麗娜的哥哥一年能掙幾萬塊,一個賣布的,能比國家高級工程師還趁錢
賣布怎麼這麼掙錢賣布還就是這麼掙錢。
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國內清一色的藍色卡其布綠色軍裝,服裝式樣花樣單調至極。到了八十年代,改革開放春風綠大地,人民群眾的著裝審美也迎來了大變化。
究其根本還是因為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了,尤其是雜交水稻的成功,一舉解決了老百姓的吃飯問題。正所謂吃穿住行,這吃的解決了,可不就得解決穿。
老百姓手頭有了閒錢,自然要給家裡人製版新衣。大姑娘小媳婦愛俏,想穿紅的綠的花的彩的,怎麼辦國營布店都是老一套,賣不出新花樣。幸而改革開放搞起了私營經濟,私人布商迎合老百姓的需求,印花布染彩綢,花樣翻新,目不暇接。
老百姓也是被壓抑久了,這需求一旦爆發,那簡直是來什麼要什麼,有什麼賣什麼。恨不得一夕之間,就把全國大地都換成五顏六色,五花八門。
江城市有兩家國營的印染廠,陸橋鎮還有一家小的私營印染作坊。一開始是頭腦靈活的幾個私營布商,趁著改革開放搞活經濟,自己從廣州上海那邊搞時髦花樣過來,到廠子裡去開版印,然後拿到市場裡賣,即零售也批發,總是賣掉一米是一米。
哪知市場需求太大,這剛印出來的布,拿到市場就賣得彆提多火爆。
你想啊,彼時在國內引領時尚潮流的地方可就是上海和廣州。可是普通人想去上海廣州買衣服,太不容易了。這下好了,家門口就能買到上海廣州才有的花樣,那還不買
不買就沒了,彆人可搶著買呢
不管本地老百姓搶著要,連外地客商也聞風而動。尤其是東北,西北的客戶。人家對花布興趣一般,可對印花被麵和被單很有興趣。江城市印的被麵被單,花樣不比上海廣州的差,價錢卻便宜好多。
那會子印布就跟印鈔票似得。隻要印的出來,不管什麼樣的布都有人要,印什麼都掙錢。
一開始還是小打小鬨,後來就漸漸成了規模,就發展出了輕紡一條街。不僅有專門的印染布料市場,還有配套的坯布輔料市場。
柏文強還算不得這第一批發財的布商,是看著彆的賣布發了財,趕緊自己也下去撈金,也發財了。像他這樣的賣布老板,江城市的輕紡街上比比皆是。
看著柏麗娜炫耀自家哥哥會掙錢,羅芙馨若有所思。
她知道江城市的輕紡業還有更大的發展,想要創業,進入這個熟悉的領域自然是最好。
但問題是她現在一無所有,兩手空空,拿什麼入場呢
給人跟單做外貿,人家也不信她這個才十五歲的小丫頭。
買坯布自己印自己賣,流程她倒是熟悉,不會被騙,可問題是本錢呢口袋裡攏共還剩下四十來塊,連一匹坯布都買不起。
看來,不管在什麼時候創業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呐。
算了,想不出就不想。天大地大,吃飯最大。
五點開飯鈴一打,就到了該吃晚飯的時候。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書架與電腦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