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老兵們一夜的洗腦,他們也知道了,“尋糧隊”就是新兵。
如果不願意參軍,楚大人說了,也可以讓他們當牧民,或者送他們回去。
但是那一兩銀子一月的軍餉,就沒了。
這些人敢主動爭取加入尋糧隊,本來就不是怕死的人。
當兵的危險,並不比當尋糧隊高,隻不過一個麵對的是西戎的敵人,一個麵對的草原上的野獸。
當兵能吃飽,還有軍餉拿,家人算軍屬,州牧大人會特彆照顧,讓各縣優先安置,這些青壯一算,怎麼都是當兵更劃算。
如此,“塔子窩”正式多了一千新兵。
他們與駐守在塔子窩的甘州大營士兵,一起訓練。
不久之後,隨著災民人數的增加,塔子窩的新兵,越來越多。
當然也有一小部分人不願意參軍的,被留下做了牧羊人。
楚天驕同時在甘州繼續水利工程,湧到天水和慶陽的災民,被分配到了甘州十幾個縣挖水渠。
甘州當地的百姓從勞役中解放了出來,回家伺弄農田。
楚天驕還從災民中選拔工匠,尤其是鐵匠,補充到了武勝的鐵器工坊。
一部分人送到了製鹽工坊,成為了製鹽工。
婦女則被安排搓麻織麻布。
離國的平民,大多穿麻布衣裳。
這種麻布在草原上也很受歡迎。
織出來的麻布,被商隊收購,帶到“鹽市坪”去交易,換取草原牧民的牛羊馬匹和奶製品。
楚天驕甚至在甘州找了幾個燒陶器的工坊,將災民送去做陶工,大量的製陶器。
這些陶器算不上精美,卻也是“鹽市坪”交易的熱門物資之一。
與此同時,喬興也從蜀地回來了。
“大小姐,這次我又帶了十萬擔糧食回來。
這些糧食的價格,比之前的采購價,翻了一倍。
我帶去的銀子,和大小姐讓人送來的銀子,都花完了。
並且朝廷也在從蜀地調糧,咱們在蜀地,已經買不到糧了。”
雖然是用的高價,但是十萬擔糧食,夠西北大軍吃上三個月。
楚天驕鬆了一口氣。
朝廷應該給陽關和甘州大營的軍糧,已經晚了一個月了,朝廷再不將軍糧送來,西北大軍隻能餓肚子了。
楚天驕立即下令,將這十萬擔糧食,一半送往陽關,一半送到甘州大營。
甘州的抗災搞得熱火朝天,其他幾個受災的州,卻沒有那麼好過。
到了六月,豫州和關中等地,井水乾涸,百姓連飲水都沒有了。
沒有逃荒的老弱婦孺,被活活渴死。
沒有渴死的,也被餓死。
因為天氣炎熱,人死後,屍體迅速腐爛,有些遠離水源的村落,還未走進村子,就能聞到一股屍臭味。
朝廷撥下來的賑災糧,杯水車薪,即使如此,還有不少的地方官員,苛扣賑災糧。
終於,信陽、南陽、駐馬店等地的百姓,衝進了縣城,殺了縣令、搶劫富戶。
兩名叫張興、陳連的百姓,舉起了造反的大旗,裹挾著災民,一連占了豫州五個縣城。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