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綜藝有黑幕?沒黑幕我還不去呢
下班前四十分鐘,楊若謙收到了運營小組給自己發來的文件。
“為什麼我的員工辦事效率都這麼高?”楊若謙一邊吐槽一邊把文檔打開,隨意掃了眼排序,“能不能一周之後再把這東西做好啊……”
不行,以後必須在《員工守則》上加條新規矩。
為了保證質量,員工每完成一個項目,都必須查漏補缺,在組內討論檢查三個工作日後再上交。
“嗯,排行第一的,各方麵都符合我的要求,簡直太完美了,淘汰。”
楊若謙隻是粗略掃了一眼,就直接把第一個人選淘汰了。
“排行第二的,廚藝太專業了,長相也不差……請來當藝人很可能爆火。不過他各種待遇要求很高啊,可以花重金請來當培訓師和員工食堂的廚師,藝人就算了,淘汰。”
廚藝為賣點,可不一定意味著楊若謙的理想人選廚藝得好。
恰恰相反,是越差越好。
“排行第三的,目前都挺普通,但發展潛力很足。發展潛力很足的人就彆來我們公司自毀前程了,淘汰。”
“第四……淘汰。”
“第五……淘汰。”
把前麵所有人都淘汰之後,楊若謙的目光終於來到了文檔最下方。
“嗯,沒多少社會經驗,顏值全靠p,身材全靠後期,廚藝未來可期……”楊若謙沉默了一下,“不得不說,這小夥子這種條件也想來做偶像,確實是有點勇氣可嘉。”
這種類型的選手,就是把自己的簡曆往所有公司投個遍,也沒人要他的吧。
小夥子還是彆想當什麼明星偶像了,老老實實來巋光拿一份衣食無憂的工資才是光明坦途。
楊若謙打開和林曹的聊天框,做出了最後的決定:“不用再找人了,就這個叫於洪的小夥子就很好,把他帶到公司來簽合同吧。”
林曹很快回信:“好的,楊總。還有什麼彆的吩咐嗎?”
楊若謙把排在第二的照片給林曹發過去:“順便問一下這個人,有沒有意向來我們這當廚師,順便讓他帶個徒弟。”
林曹:“楊總,給他薪資待遇的底線是什麼?”
問底線是為了在談薪資時候更好的製定策略,儘可能在底線範圍內壓低薪資,並且留住求職者。
這是林曹以前在月府工作時經常采用的降本增效的辦法,雖然老套,但屢試不爽。
楊若謙隨意答複:“問他期望薪資,然後按他期望的給就行了,一定要快,不能給他反應過來的機會,知道嗎?”
彆人是想嘗試當個明星的,現在突然告訴他明星當不成了,但是廚師還能繼續當,心情肯定不會好——人家廚師當的好好的,要不是工資待遇好很多,憑什麼跳槽?
甚至哪怕薪資待遇高一些,很多人也不會選擇跳槽,因為這代表著要重新熬資曆。
所以楊若謙估計,這位廚師大概率是會開個比較離譜的薪資要求出來賭氣。
要做的就是趁其不備,直接答應,讓他沒有任何反悔的餘地。
過了好一會,林曹那邊才發來回複:“……好的,楊總。”
你小子怎麼看起來不情不願的?
楊若謙吐槽一句,繼續發信息過去:“對了,你再查詢一下近期有沒有什麼美食類的綜藝節目,我計劃讓我們的新人上去秀一把。”
這個問題剛發出去,林曹的回複就到了:“有,楊總。有一個叫‘廚神爭霸賽’的綜藝,但是他們的風評不是太好,您看?”
風評好不好楊若謙倒不太在意。
主要是林曹這小子回複的速度也太快了吧,這不應該先去查一查再回複嗎?
可林曹幾乎是秒回的。
難不成他喜歡看類似的綜藝類節目,所以提前了解過?
楊若謙稍稍奇怪了一下,不過他對彆人的私事並不十分感興趣,便沒過多深究,繼續問道:“具體是什麼地方風評不太好?”
林曹回複道:“他們自詡是一切以做菜水準為唯一評判標準的硬核綜藝,但實際上在海選階段之後,想要上綜藝,就得每人花20萬,否則是不能上的,哪怕你廚藝登峰造極。”
一個什麼收益都還沒給公司帶來,甚至連一點發展潛力都看不到的藝人,剛開局就得弄掉公司20萬,真當公司的錢是大風刮來的不成?!
楊若謙看到這個數字之後忍不住皺了皺眉頭:“才這麼點?”
他還以為得花個百來萬呢……
區區20萬對於他現在的900萬巨額盈利來說還遠遠不夠啊。
林曹心裡感歎了一下楊總的大氣,但秉持著一切為公司利益考慮的原則,繼續打字道:“這隻是上電視的費用,後續還有很多黑幕呢。”
有黑幕?
需要花錢的那種黑幕?!
楊若謙聞言大喜過望,太好了——現在巋光不怕花錢,就怕沒地方花錢,參加個綜藝居然能有黑幕,不巧了。
彆說黑幕,沒黑幕我還不去。
楊若謙說的那叫一個大義凜然:“沒關係,為了公司藝人的發展,區區花點錢走通點關係算什麼,有什麼黑幕伱儘管說來聽。”
林曹的回複速度依舊極快:“這類綜藝節目是有淘汰機製的,每一次做完菜之後,評委會選出三份他們認為做得最差的菜,然後將這三人一一批評一頓,再在其中選擇一人淘汰。”
但做菜好不好吃其實非常主觀,甚至比一個人唱歌好不好聽都要主觀。因為至少唱歌的話觀眾是能聽到的,觀眾是有自己的判斷力的。
而廚藝綜藝,觀眾除了看個擺盤之外,就隻能從做菜方式大致猜一猜這道菜的味道了。
至於好吃不好吃,全憑評委三張嘴巴說了算。
這也是為何,美食類的綜藝始終比不上其他類型的綜藝,生存空間極小。
最大的原因就是觀眾的參與度不夠,期待感不足。
對一道菜品的好壞,觀眾沒辦法知道,自然也就對評委和參賽選手的各種情緒更難有代入感,對一個人的晉級一個人的淘汰更難感同身受。
歌唱類的綜藝甚至能弄點投票活動,讓觀眾一起參與藝人的淘汰,可美食類綜藝能這樣嗎?
顯然是不能的。
所以逐漸邊緣化也在所難免。
更何況,這類綜藝說是挑選新興藝人,更多其實是在幫評委進行宣傳,幫助他們立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