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武器,又叫生化武器,生物危害武器、化學武器。
其主要是由對人、動物、植物致病致命的細菌、病毒或有毒物製作而成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其主要使用方式通常為炮彈、炸彈或者高空噴灑。
在曆史上,較為有名的人類首次大規模使用此類武器的第一起記錄是在西洋曆1346年,元末至正六年。
彼時韃靼人在進攻克裡米亞時,曾將隊伍中感染了鼠疫的士兵屍體扔進法卡城裡,最後鼠疫在城中蔓延,守城部隊不得不敗退。
但那時的細菌武器是不可控的,韃靼人在攻下法卡城之後,自身也飽受鼠疫之苦,徹底清除就用了許久。
所以雖然這招很有用,但除非沒有其他辦法,否則當時的人們不太會選擇這種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做法。
但經曆過了數百年的發展,尤其是十八世紀開始,西方的科技大爆發之後,隨著人們深入了解化學和生物學,生化武器開始變得可靠了。
民國四年,也就是西洋曆1915年,溥儀還住在紫禁城裡麵的那時候,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德軍首先將現代生化武器的概念帶入了戰場。
伊普爾戰役中,德軍抓住風向有利的機會,打開了早就準備好的數百個罐子,釋放出了數十萬公斤的氯氣。
霎時間,足有接近兩米高的黃色煙霧就衝著對麵的英法聯軍撲了過去!
一開始英法聯軍都沒意識到這是什麼,隻是覺得這東西非常的刺鼻,但如果忍一下還能堅持作戰。
可沒過幾分鐘,英國人和法國人就發現自己的喉嚨像是著了火一樣,每一下呼吸都伴隨著劇烈的灼燒感,雙眼疼痛到幾乎無法睜開。
德軍最後以死傷不過數千人的代價就擊潰了對方一萬多人的大軍,可以說是大獲全勝!
但隨著一戰結束,人們發現當時的武器還是不夠“先進”。
因為像是氯氣、光氣這些東西雖然能有效殺傷敵人,可總歸受限於傳播速度,擴散濃度等因素,隻能適用於正麵戰場上。
而且敵軍可是會移動的,也沒法把他們都集中關到一個密閉空間裡麵,這就導致通常殺傷性不太大,很多人都能救活。
所以在一戰結束後的這段時間裡,東西方的列強們“痛定思痛”,將生化武器的種類進行了拓寬。
其中不僅有沙林毒劑這種聞起來有些水果香甜,隻需要吸入三口就能讓人痛苦的在幾分鐘內死亡的神經毒化合物。
就連霍亂弧菌武器,也是在去年的這個時候一起被研發出來的。
不同於沙林毒劑適用於正麵戰場,批量處理俘虜戰犯,或者是在密閉空間進行暗殺。
這霍亂武器易傳播,難治愈,且也有一定的致死率,是非常適合對敵人的後方進行破壞的。
尤其在那種缺乏藥物和管控的地帶,一旦霍亂病毒爆發開來,徹底把那地方的人搞到絕跡也是可能的!
所以這種武器,怎麼能銷毀呢?
這賀遠也未免有些太魯莽了,壓根就不懂得利用資源啊!
這東西你銷毀了那最多給你個功勞而已,可如果你扣下來交給上麵呢?現在國軍這邊可壓根就沒有生產這種東西的能力!
這可就不僅僅隻是口頭上的功勞了,那是絕對能讓長官從心裡記你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