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們孤零零的擺放在一個角落。
這些畫作本身就是采用了極端抽象、扭曲化的方式來表現,而且手法拙劣青澀,上麵有大量塗改的痕跡。
而且給人的感覺,就像還未完成一樣,甚至連名字,都是按照“第一幅畫作”到“第十七幅畫作”來排序的。
但是這十七幅油畫,卻被要求捆綁在一起售賣,也沒有和其他的作品一樣署名為“馮亞傑”。
每當有人問起,馮亞傑都會說這是一位朋友放在這裡寄賣的,並非他的作品,不過他本人很喜歡這畫作。
當然,他撒謊了。
這十七幅油畫,是他在畫展開啟時前的半年裡,廢寢忘食創作出來的,經常徹夜不眠修改畫稿。
可以說這些畫才是他真正嘔心瀝血的傑作。
可是……
這東西,沒有人表現出任何“欣賞”的意向。
……
畫展結束,上百幅畫作售賣一空,除了角落裡的這十七幅。
這無疑是一場成功的畫展,但是馮亞傑卻知道,這是無比的失敗。
他的那些畫……
或者,應該說更早以前,馮亞傑所有的“創作”,都受到了錢立誠的“指導”,甚至包括了他的“成長”。
錢立誠無疑培養了一個優秀的畫家,但是他“培養”出來的,似乎更多的是一個“傳遞者”、“模仿者”、“跟風者”。
這簡直是太理所當然的事情了。
一個成名的藝術家當然會按照“成名”來培養他的學生。
因此馮亞傑自然創作了無數足以讓他“成名”的作品。
可是——那些根本不是“他自己的”東西!
唯有這十七幅,是他真正意義上的,毫無任何摻雜任何雜質的,自己的作品!
是連“錢立誠學生”這個標簽都被抹除掉的,純潔無瑕的創作!
但,無人認可。
——人們否定的不是這十七幅畫作,而是在否定,馮亞傑這個創作者!
年輕的他尚不知曉,人類無限偉業之中,到底有多少驚才豔豔之輩被碌碌無為之人掩蓋了光芒。
無論怎樣傑出之人,窮困潦倒、抑鬱而終簡直就是習以為常的事情。
偶爾有一些運氣絕佳之人的事跡被知曉,那又如何?
絕大多數人的作品都會被冠以“自以為出色”、“難以滿足市場”、“不符合大眾口味”、“差了一些時運”等等可笑的理由。
就如小說,比市麵上絕大多數小說更加精彩、深入人心的書,也不過是被編輯拒收、限製流量、無人問津和連個“催更”按鈕都沒人點的垃圾罷了。
《哈利波特》這樣的巨大i,也是被拒絕了12次,才被人力薦而走紅。
但即便如此也曾被某著名電影公司評價為毫無價值、毫無市場。
說一個隻有真正具有才華的藝術家才知道的笑話。
——你知道那些“好”作品,好在哪裡嗎?好在可以讓編輯快點完成績效,打卡下班。
而此刻,馮亞傑就明白了這一點。
——嗬,這世道。
馮亞傑深感絕望,那種絕望雖然被隱藏的很好,但是熟悉他的錢立誠卻遠遠的就觀察到了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