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切都在周從文的意料之中,但李慶華卻小心謹慎的複查了幾個片子,而且病理回報是癌前病變,他還問病理科借了切片送去帝都找專家再看一遍。
最後確定自己是癌前病變,治療及時,而且幾乎沒受到多餘的傷害時,李慶華整個人都飛揚起來。
死裡逃生,碰巧走出了一片可能存在的新天地。
……
李慶華出院後的第二天就正常來醫院上班,沒有在家泡一段時間的病號。
“從文,從前科裡的慢診手術都是怎麼來的?”李慶華閒得無聊,和周從文了解情況。
其實李慶華基本都知道,之所以多問兩句是擔心有疏漏。
“基本都是王成發老家的熟人。”周從文實話實說。
“人民醫院壓的挺狠啊。”
“嗯,畢竟是全市最大、最老、技術力量最強的醫院,市民都相信人民醫院。說起看病,第一個念頭就是去那麵,所以三院胸科還主要以急診手術為主。”
李慶華桌子上放著一張病曆紙,他輕輕敲了敲,“從文,這個數可是真難看啊。”
周從文一早就看見李慶華統計的數據,估計是他術前去病案室一本病曆一本病曆翻出來的。這人做事情太用心,從小處徐徐入手,細致入微。
三院去年慢診手術做了9台,一年的時間做了不到兩位數的手術,今年也好不到哪去。院裡麵對胸外科的定位是能做急診就行,全部力量都放在婦產、神經內外、循環等幾個科室上。
說起來也挺丟人的,一家醫院的外科科室,一年做不到兩位數的慢診手術,隻能說聊勝於無。
“從文,那時候你跟我說手術量要超過人民醫院,我覺得很難。”李慶華沉聲說道。
“是一年之內。”周從文笑了,補充了一句。
“你確定麼?”
“隻要能把體檢推動起來,手術量肯定不是問題。”
李慶華沒多說話,而是看著紙上麵寫的數字出身。碩大的一個“9”字,是那麼的刺眼。
周從文也沒說話,而是靜靜的看著李慶華。
事情都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張嘴喊一個大目標,這種事兒誰都會。但是難點在於怎麼落實下去,落實這個詞裡蘊含著幾多辛苦、幾多波折。
“主任。”
“嗯?”李慶華側頭看周從文。
“假如,我說是假如。”
“你說。”
“假如你同事要是做手術,問你的話你怎麼說?”周從文問道。
李慶華一怔。
人民醫院還有兩位醫生診斷了肺小結節,但對做不做手術一直猶豫不決。
周從文直接問到這件事兒上。
“我……肯定建議做胸腔鏡,親身經曆麼。”
關上門說話,李慶華沒有遮遮掩掩,而是實話實說。
“最開始肯定很難,但凡事總是怕比較。推動起來,以後就好說多了。我覺得入手的話,要兩麵下手。一麵是體檢,這是長期任務;另一點是人民醫院的那兩名醫生的手術。”
釜底抽薪?李慶華聽完周從文這麼說,腦海裡閃出來的這麼一個念頭。
不過周從文的建議的確不錯,自己已經調到三院,選擇找陳厚坤陳教授做胸腔鏡手術沒有人民醫院其他醫生來這兒做手術分量重。
裡麵的種種利害關係李慶華瞬間捋的清清楚楚。
但真要李慶華和其他兩個同事說明情況,來三院做手術,他還下不了這個決心。畢竟要是這麼一說,他和祝軍之間的關係就徹底破碎了。
他的手指輕輕點在辦公桌上,咚咚咚的聲音像是啄木鳥在啄樹乾裡的蟲子。
周從文隻提醒了一句,他覺得已經夠了。
和聰明人說話省心,相信李慶華知道怎麼做。外麵的各種事兒、各種應酬李慶華比較在行,自己懶得去應對。
李慶華足足想了十分鐘,忽然展顏一笑,“從文,下午我要和李院長彙報工作。對了,前幾天和主管臨床的高院長說了這事兒,我的牛皮已經吹出去了,三年之內手術量、主要是慢診手術數量超越人民醫院。”
“隻要上心,這是必然的。”周從文很肯定的說道。
“那好。”李慶華笑了笑。他深深的吸了一口氣,又吐出去,“我去和李院長彙報工作,爭取院裡麵的支持。”
“人員!記得要人。”周從文強調道。
人多好乾活,周從文對急診厭惡至極,但科裡人要是不夠的話他必須參加值班。這也是周從文的私心,拒絕急診,珍愛生命。
“要那麼多人乾什麼?”李慶華不解,“哈哈哈,從文,你是擔心手術量來的太快?不會的不會的,三年之內能把手術量提到一個月10台以上就不錯了。”
周從文笑而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