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撥回到一個月前,永曆八年五月二十日。
滿清平西王吳三桂,收到關於永曆朝廷的密報——孫可望和李定國發生內訌,正帶兵攻打貴陽。
吳三桂曾經是守衛大明邊疆的重將,如今卻成了滿清的親王。他的內心,是否也曾有過掙紮與矛盾?是否也曾在深夜驚醒?
吳三桂默默地看著手中的密報,心中五味雜陳。他想起了曾經在大明疆場上浴血奮戰的日子,那時的他忠心耿耿,為了保衛國家不惜一切代價。
如今,他卻站在了敵人的一邊,成為了自己曾經誓言要對抗的人。
突然,一陣寒風襲來,三桂不禁打了個寒顫。他坐起身來,望著窗外的明月,心中百感交集。
古往今來,那些為了權勢而背叛故國的人,他們的故事,又有多少能以圓滿收場?
吳三桂將這些想法甩出腦子,他眼中閃過一絲銳利的光芒,敏銳地捕捉到了這個機會——一個徹底鏟除永曆朝廷,統一西南的天賜良機。
他沒有遲疑,立刻親自前往廣西桂林,同靖南王耿繼茂和平南王尚可喜召開軍事會議,共同商議進兵之策。
在桂林的議事廳中,清廷廣西提督線國安的聲音如同春雷般炸響:“諸位,末將以為,咱們得趁明朝亂成一鍋粥的時候,兵分兩路,直搗黃龍,把那永曆小朝廷一鍋端了,活捉朱由榔!”
靖南王耿繼茂接著發言,他的聲音平靜而有節奏:“本王覺得,咱們不必急於一時,等孫、李二人鬥得你死我活,咱們再出手,豈不是坐收漁翁之利,這才叫高明!”
平南王尚可喜聽了,連連點頭:“本王也這麼認為,這樣咱們既能坐享其成,又能少些傷亡,真是一箭雙雕!”
看到兩位王爺如此表態,吳三桂心中明白,兩人對於李定國還有深深的畏懼。
在了解各位將領的想法後,吳三桂心中已有定計,他的聲音堅定而有力:“既然諸位英雄所見略同,那就這麼定了。各營回去後,抓緊準備軍械糧草,咱們以逸待勞,時機一到,立刻兵分兩路,一舉拿下朱由榔,不得有誤!”
“謹遵平西王令!”諸將齊聲高喊,聲音震天動地,隨即各自散去,準備行動。
而此時,孫可望正忙於集中兵力,對李定國用兵,對於清軍可能的進攻,他似乎視而不見,貴州的門戶就這樣大開。
吳三桂見此良機,便派出一小股精銳部隊,悄無聲息地向貴陽方向逼近。
六月初的風,帶著夏日的溫熱和濕潤,輕輕拂過貴州的大地,催生出一片片葳蕤的草木。吳三桂的精銳部隊,如同夜色中的獵豹,悄無聲息地繞過湖南至貴州的重重關隘,終於抵達了貴陽城下。他們的行蹤隱秘,如同幽靈一般,隻有偶爾的馬蹄聲和夜風的低語,打破了這片寧靜。
貴陽城,這座曆史悠久的城池,此刻正被孫可望的軍隊團團圍住。城內城外,火光衝天,戰鼓雷動,喊殺聲此起彼伏,仿佛連天空都被這股殺氣所震撼。明朝的內訌,正如密報所言,已經演變成了兩敗俱傷的局麵。
他們將這個消息火速報給在湖南焦急等待的吳三桂。
夜色如墨,星辰點點,吳三桂站在窗前,望著深邃的夜空,心中卻如同這夜空一般,充滿了未知和變數。他知道,這場戰役不僅是對永曆朝廷的挑戰,更是對自己內心深處忠誠與背叛的考驗。他曾是大明的邊關重將,如今卻要親手結束大明的殘夢,這種複雜的情感,如同夜色中的迷霧,讓他的心難以平靜。
然而,吳三桂很快便收斂了心神,他知道,作為一位將領,尤其是作為一位滿清的親王,他必須拋開個人情感,以大局為重。
他立即上疏順治帝,請求發起對西南地區永曆政權的全麵進攻。奏疏曰:“孫、李治兵相攻,今可望大軍圍攻貴陽,變化之際,人心未定,大兵宜速進貴州。此正是鷸蚌相爭,漁人得利也。”
“鷸蚌相爭,漁人得利”出自《戰國策·西周策》,它講述了鷸與蚌相互爭鬥,最終雙雙被漁人捕獲的故事。吳三桂借此故事,向清廷暗示永曆朝廷內部矛盾重重,混亂不堪,現在正是清廷出手的絕佳時機!
遙想當年,李定國揮師南下兩廣,清軍如驚弓之鳥,聞風喪膽。吳三桂、洪承疇、尚可喜、耿繼茂等將領,也隻得據地自守,不敢貿然出擊。哪怕後來在廣東兩次擊潰李定國,也隻是將其逐出境外,便匆匆鳴金收兵。甚至順治皇帝都曾一度生起過劃地而治的念頭。
滿清君臣收到吳三桂奏報後,仍舊猶豫不決。朝堂之上,氣氛凝重,大臣們麵麵相覷。他們確實是被李定國打怕了,這位明朝的戰神,用兵如神,屢次擊敗清軍,令八旗子弟聞風喪膽。
連續損失兩位親王,這在大清的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恥辱。親王們本是皇權的象征,是大清的中流砥柱,卻在李定國的鐵蹄下,化為塵土。這不僅是軍事上的失利,更是對滿清威嚴的極大挑戰。
順治帝坐在龍椅上,眉頭緊鎖,年輕的麵龐上寫滿了憂愁。
吳三桂的奏報,如同一塊巨石,在滿清君臣心中激起巨大波瀾。他提出的策略,雖然冒險,卻也不失為一個機會。但順治帝和大臣們都知道,這背後隱藏的風險同樣巨大。
與此同時,滿清五省經略洪承疇的奏章也來到燕京。
洪承疇是明朝末年的傑出將領,曆經萬曆、天啟、崇禎三朝,崇禎年間因潼關南原大敗李自成而聲名顯赫。後在鬆山之戰被清軍俘虜,一開始拒不投降,最終在皇太極及範文程的勸誘下,以及清帝愛妃的柔情攻勢中,動搖而降清。順治十年(永曆七年),洪承疇被任命為太保兼太子太師等職,負責經略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五省軍務,擁有廣泛的軍事和行政權力,其決策隻需事後上報朝廷。整個清朝也隻有洪承疇獲得此權力。
洪承疇在奏章中表示,他讚同吳三桂的提議,並認為這是消滅永曆政權的絕佳時機。他分析了當前的形勢,指出孫可望與李定國的內鬥使得南明的實力大為削弱,如果清軍能夠趁機進軍,必定能夠取得勝利。
順治帝拿著兩份奏章,陷入了沉思。他明白,這是一個關鍵的決策,關係到大清的未來。他目光掃過殿下的群臣,希望能得到更多的意見。
領侍衛內大臣、二等公鼇拜站了出來,說道:“陛下,吳三桂和洪承疇都是經驗豐富的將領,他們的判斷想必不會有錯。此時出兵,或許真能一戰定乾坤。”
兵部尚書劉餘佑則擔憂地說:“可是李定國的實力不容小覷,之前的戰敗猶在眼前,我們不能輕視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