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二十日,忠貞營大軍到來時,重慶城下已聚集十萬大軍。劉文秀見李來亨前來,熱情上前迎接。兩軍將領相見,彼此間充滿了敬意與信任。劉文秀深知李來亨的軍事才能,而李來亨也對劉文秀的勇猛與智謀早有耳聞。
“李將軍,久仰大名,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劉文秀抱拳說道,臉上帶著誠摯的笑容。
李來亨回以一禮,“劉元帥過譽了,能夠並肩作戰,是我李來亨的榮幸。”
兩人相視一笑,隨即轉入正題,開始商討接下來的作戰計劃。劉文秀攤開地圖,詳細分析了敵軍的布防情況和可能的動向。
“重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我們不能急於求成。”劉文秀指著地圖上的重慶城,語氣堅定。
李來亨點頭讚同,“李將軍所言極是。我軍雖眾,但也不能輕敵。”
重慶,是一座堅固石城。城牆高聳,高達十丈,沿山勢蜿蜒,環江而建,形成了天然的防禦屏障。共設有17個門,“九開八閉”,每個開門都配備了甕城,城防能力極其強悍。
麵對如此堅城,直接攻城的傷亡將異常慘重。但好在重慶守軍不多,滿打滿算也僅僅三千人出頭,城中百姓也不足萬人。
兩人決定,直接攻城,用人數上的優勢,直接壓垮對方。
清軍重慶總兵程廷俊見城外明軍越聚越多,不由膽戰心驚,急忙派人縋城而出,趕往保定向吳三桂求援。吳三桂得報,擔心重慶有失,局麵再難打開,急忙率大軍去救重慶。
因為劉文秀是皇帝親自任命的征蜀大元帥,代表著永曆朝廷,官階又是最高,自然成為了全軍統帥。
劉文秀遂命夔東水師攻打臨江門、千廝門,祁三升部攻打金子門,自己則親率雲南兵馬攻打朝天門。
在各路明軍輪番的猛攻下,重慶數度幾近城破,城內清軍損失慘重,很快喪失了鬥誌,清守將程廷俊心中不由泛起投降之意。
劉文秀又借鑒朱由榔攻心之計,不斷向城中拋射傳單,城內清軍人心惶惶,士氣低下。
七月二十三日,重慶守將程廷俊下令出城投降。
劉文秀率軍進入重慶,他嚴格履行朱由榔製定的優待俘虜之策,並嚴令大軍禁止擾民。
這些滿清士兵也都是漢人,多是被滿清裹挾而來,見明軍如此厚道,紛紛表示願意加入明軍。
劉文秀大喜過望,對歸降的滿清將領仍按原官職大小留用,以示對其才能的肯定與尊重。對願意加入明軍的士兵,他打散分配到各營,讓他們在新的集體中找到歸屬感,同時也能更快地融入明軍的戰鬥序列。
對於那些仍想要回家的士兵,劉文秀也表現出了極大的寬容與仁慈,發放遣散費,讓他們能夠安心回家,與家人團聚。這一舉措,更是贏得了士兵們的心,許多人在拿到遣散費後,反而選擇留下,因為他們看到了明軍的仁義,願意為之效力。
劉文秀站在殘破的城牆之上,遠眺著四川的大地,心中湧起無儘的哀愁。昔日的四川,是何等的繁榮昌盛,商旅絡繹不絕,市井繁華,百姓安居樂業。然而如今,這片土地上隻剩下了斷壁殘垣,人煙稀少,一片淒涼景象。
他記得,當大西軍初入四川時,他們懷揣著一腔熱血,立誌要好好經營這片土地。但張獻忠在庸相汪兆齡的巧言令色、花言巧語挑唆下,走上了一條血腥的道路,無數無辜百姓慘遭屠戮,四川的繁華一夜間化為烏有。
張獻忠中箭身死後,劉文秀四兄弟痛定思痛,決心誅殺奸相,嚴明軍紀,以正視聽。然而,大錯已經鑄成,民心已失,他們不得不含淚退出四川,轉戰雲南貴州,尋求新的出路。
現在他奉皇帝旨意攻略四川,不僅要將四川之地納入大明版圖,還要想方設法充實四川人口。
當夜,劉文秀下令在諸營舉辦慶功宴,在夔東十三家大營中,劉文秀向李來亨傳達了皇帝的旨意。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總兵官、都督同知李來亨,忠勇之聲,名揚天下,事跡昭著,世人敬仰。統領忠貞營之壯士,屯於夔東,築寨聯營,共禦外敵。其行壯烈,感人肺腑;其誌堅定,令人欽佩。
今特頒此旨,晉封李來亨為臨國公,賜予金印紫綬,以彰其赫赫戰功,勵其不渝之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