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底,劉體純帶領著一支千人水軍,秘密來到成都治下的新津渡口。在和成都守將狄三品、賀天雲秘密會晤後,他帶領水軍順江而下,來到岷江彭山段。
劉體純仔細對照劉文秀給的地圖,不停尋找,終於在彭山縣江口鎮找到了標注的位置。
發源於岷山南麓的岷江自北向南進入成都平原後,自然分成府、南二河,而這兩條河恰恰在江口鎮外彙合,形成下段岷江,直奔樂山、宜賓彙入長江。兩河彙流處,坐鎮觀三江,“江口”也因此得名,成為千裡岷江第一鎮。
劉體純下令在此安營紮寨。
根據劉文秀所說,張獻忠部隊從水路出川時,由於銀兩太多,木船載不下,於是張獻忠命令工匠做了許多木頭的夾槽,把銀錠放在裡麵,讓其漂流而下。打算在巫山附近江流狹窄的地段再打撈上來。但是後來張獻忠部隊遭到了阻擊,江船阻塞了江道,所以大部分銀兩沉入江中。
劉體純親自率領著一眾心腹手下,在寬闊的江麵上不斷地來回巡遊。他們手持長達五米的鋒利長槍,一次次用力地向江水深處猛刺下去。令人驚喜的是,這樣的嘗試竟然真的有所收獲!隨著長槍的起落,一個個裝滿銀子的木槽被陸續打撈上岸。
劉體純喜出望外,他立刻下令讓部下們加快速度製造更多的長槍。與此同時,他還在營地裡精心挖掘了一個巨大無比的深坑,用作藏匿這些銀兩。一切安排妥當之後,他急忙派自己的親信前去給劉文秀報信。
收到消息的劉文秀不敢怠慢,當機立斷派遣得力乾將李岩率領三千精銳士兵火速趕往岷江,聽從劉體純的調遣。
此外,他還嚴令成都的守將狄三品和賀天雲密切關注川西土司們的一舉一動,如果發現任何異常情況,必須果斷采取行動,予以堅決鎮壓。
時間來到八月一日,就在李岩所率軍隊抵達岷江之際,劉體純的部隊已經成功打撈出了數萬兩白花花的銀子,還有數不清的珍珠、寶石以及其他珍貴的玉器。這一係列的收獲讓所有人都瞠目結舌,欣喜若狂。
隨著時間的流逝,從江中打撈出來的金銀財寶變得越來越稀少。終於,到了八月六日這一天,打撈隊伍幾乎是空手而歸,一無所獲。
在營帳之中,劉體純和李岩正圍坐商議著下一步的打撈計劃。
根據劉文秀所提供的信息,他們目前所打撈上來的財寶,不過是江口沉銀中的九牛一毛,滄海一粟。這讓劉體純的心中不禁湧起一股莫名的焦慮與迫切。
然而,曾經行之有效的打撈方法——用長槍“釘而出之”,如今已不再適用。
岷江江口段的水流湍急,波濤洶湧,即使是最熟練的船夫,也難以在這片激流中保持穩定。稍不留神,就會被無情的江水衝向下遊。
儘管劉體純這次帶來的千人隊伍,都是精通水性的好漢。但是,即便是他們,麵對這洶湧澎湃的江水,也難免會有疏忽。不幸的是,已有數十人在打撈中溺亡。
李岩心中也有些焦慮不安,畢竟劉文秀派他前來此處,就是希望能趕在八月十五之前,把這批珍貴的沉銀成功送達貴陽,並以此向朱由榔表示慶賀。然而眼看著時間一天天過去,他們卻依然束手無策、毫無頭緒。
正當兩人陷入困境、苦思不得其解時,李岩的腦海裡突然閃過一絲靈感,讓他聯想到了曾經實施過的遂寧水攻之計。他興奮地說道:“不如我們嘗試在岷江上遊挖掘一條通渠,改變岷江的流向,這樣一來,江水自然會下沉,寶藏也就會浮出水麵了!”
這個想法聽起來十分誘人,兩人立刻如獲至寶般地拿出彭山地圖,仔細對比研究起來。
但很快他們就意識到,這個計劃實在有些不切實際,過於異想天開了。
原來,彭山地區地勢複雜,多為山地,而岷江流經的地方又都是低窪區域,隻有江口西岸的地勢相對平坦一些。可偏偏西岸正是彭山縣城所在地,如果從這裡開鑿一條通渠,那麼整個彭山縣城都將麵臨巨大的危險。
如此看來,此計斷不可行。
雖然這個方法不行,但劉體純覺得引流之法本身沒有問題,問題是如何處理這些江水。他順著引流之法繼續思索,突然想到,何不在上遊圍堰築湖,將上遊之水暫時截斷,待江水水麵下沉,再進行挖掘。
李岩也覺此法可行,他們又拿出地圖,仔細研究,發現在新津渡口處,岷江有一支流,名為蒲江河。兩人對視一眼,決定在此圍堰築湖,將上遊江水引到蒲江河中,待沉銀打撈完畢,再撤堰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