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這次的禦駕西征,大和商行不但為清國出謀劃策,還派遣了一千五百名士兵參戰,以加強雙方的軍事合作。
可世事難料,就在皇太極以為人民軍損兵折將,不敢再縱馬馳騁之時。
人民軍卻舍棄了被圍困的先鋒部隊,如猛虎出山般,出人意料的殺向了他所在的明安牧場。
這幾年來,皇太極可謂是殫精竭慮,耗儘了清國的國力。
他大力推行軍事改革,不但為八旗軍全麵普及了火槍火炮,讓其戰鬥力得到了質的飛躍,還耗費巨資,用重甲將正黃、正紅、鑲黃三旗精心武裝起來。
為了檢驗這一係列強軍成果,皇太極在西征之前,還專門組織了一次大規模的南征,史稱“鬆錦大戰”。
在這場戰役中,他僅僅派出了兩萬精銳部隊,卻將幾十萬明軍打得丟盔棄甲,潰不成軍。
鬆錦大戰的勝利極為豐碩,皇太極不但收獲了數之不儘的戰利品,還俘虜了明國的兵部尚書、薊遼總督洪承疇,錦州總兵祖大壽等幾十名大將。
吳三桂更是被清軍的強大武威所震懾,僅帶著不足三百人倉皇逃往了山海關,讓出了遼東所有土地,還畢恭畢敬的給皇太極寫去了一份降表。
在降表中,吳三桂陳述自己因為家人都在北京城,所以不敢即刻領兵投清,望大清國皇帝陛下能體諒他的苦衷。
皇太極本意隻是為了練兵,並無大規模南下之意,於是便做了個順水人情,同意了吳三桂駐守山海關,雙方達成了互不侵擾的約定。
可這世間之事向來變幻莫測,人民軍並不是軟弱無力的明軍。
在曆經數年的韜光養晦後,人民軍已實現了武器裝備的重大變革,蛻變成為一支實力強勁、威震四方的鐵血雄師。
皇太極在明安牧場內,蟄伏了近兩萬重甲鐵騎,妄圖在關鍵時刻扭轉乾坤,將人民軍徹底征服。
然而,當他與人民軍正麵交鋒後,僅僅五日不到,便被裝備先進新式武器的警衛團擊潰。
隻是第一軍被馬超緊急調回正麵戰場,去支援第五軍作戰。
如此一來,進攻明安牧場的人民軍部隊,就僅剩下人民軍第四軍、蒙古第二軍,以及兩個中央警衛團。
可在這上百平方公裡的戰場上,人民軍北征軍團的兵力,如果要想圍殲清軍,就顯得頗為不足,根本難以做到全方位的封鎖。
多鐸與濟爾哈朗二人,很快就察覺到了人民軍兵力不足,果斷調遣軍隊進行襲擾,牽製人民軍的兵力。
豪格則率領三千精銳,護衛皇太極艱難突圍,最終在人民軍的合圍空隙中,幸運的逃出了明安牧場。
誰料,命運的齒輪悄然在轉動,皇太極與馬超竟在龍門溝內意外相逢。
這一場景,就猶如傳奇故事中的情節一般,為後世留下了一段《二龍戰龍門》曆史典故,成為後世百姓茶餘飯後的笑談。
在那倉皇逃竄的過程中,豪格見皇太極始終不肯脫下,那身象征著尊貴與榮耀的黃金鎧甲,而成為了人民軍重點攻擊的目標。
豪格知道如此下去,自己與父皇在一起,恐難有生機。
於是,他心一橫,牙一咬,麵露決然之色,向皇太極抱拳說道:
“父皇,人民軍如今來勢洶洶,兒臣願親率一隊人馬,沿著山坡奮勇前進。
憑借居高臨下之勢,定可展開反擊,為父皇殺出一條血路。”
皇太極此時已是氣喘籲籲,聽聞豪格之言,心中雖有疑慮,但仍回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