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26年,經過深思熟慮的孔丘終於邁出了很重要的一步辭職,創業!
孔丘的創業,就是講學。
一開始,孔丘隻是到人多的地方與人們討論時事。
這相當於鄭國的鄉校,大家聚集起來,針砭時弊,互相交流。
這個大家,主要的是象孔丘這樣的沒落貴族。都讀過書,都有學問,都憂國憂民,都流著源於高貴的祖先血統,是一批士人。
在這批士人中,孔丘憑著淵博的知識,尤其是其對禮製的精湛研究,讓大家對孔丘刮目相看。
很多場次的自由辯論下來,二十來歲的孔丘已經成了公認的知書、達禮、通樂型人才,大家都很服他。
其中有一個人,孔丘早在多年前就知道他的大名了,曾點。
那位曾經在魯國第一號人物季孫宿去世時,居然跑到季府門口放聲歌唱的魯國狂士,此時見孔丘毅然辭去季氏家臣之職,加上孔丘知識淵博,對孔丘非常佩服。
“仲尼,您飽讀詩書,見識遠在吾等之上,晳心悅誠服,請收晳為弟子吧。”有一天,曾點誠懇對孔丘道。
孔丘心念一動,對啊,如果自己身邊有一批象曾點這樣的學生,再通過這些學生將自己的理念宣揚出去,假以時日,魯國定會興起克己複禮之風。
孔丘欣然應允,但他還是謙虛對曾點道“其實丘的學問還有很多不足,還需要學習,那就讓我們一起學習交流吧。”
就這樣,曾點就成了孔丘的早期學生之一。
孔丘的學堂就是自己在闕裡的家。這樣的學堂,由於是私人所辦,所以被稱為私學。
孔丘,就成了當時較早興辦私學的人之一。
當然,曾點的故事,我們在前麵基本作了介紹。後來,曾點讓兒子曾參也拜孔丘為師,曾氏父子同學於孔子,一時傳為美談。
還有一位叫冉耕的小夥子,祖上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十子季載,周武王的同母兄弟,中華姓氏中冉姓的得姓始祖。
三監之亂平定後,周成王將季載封到冉地,建立冉國,即今山東定陶。
冉國國君冉季載治國有方,與周邊諸侯列國睦鄰相處,其德行遠播國內外。
當然,與當時大多數周武王的兄弟一樣,季載並未在冉國上班。
他在周公旦的推薦下,擔任了大周王朝的大司空一職,掌管大周王朝的水利、營建等工程事項,為大周王朝的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等方麵作出了突出貢獻。
季載去世後,冉國卻未能發展起來。到了春秋初期,冉國已經非常弱小了。
據說,冉國為了攀附當時勢頭正猛的鄭國,積極交好鄭國,但卻掉進了鄭國為冉國挖的一個深坑。
當時鄭國國君鄭武公憑著自己在大周王朝卿士之職,四處擴張,早就看上了冉國。
為了吞並冉國,鄭武公使出美人計,讓冉國國君娶了鄭國公族女子。然後,以冉國嚴重違反大周王朝同姓不婚禮製為理由,出兵滅了冉國。
當然,這樣的故事缺乏考證,但冉國極有可能是被鄭國所滅的。
聃,以形通“冉”,又以音通“丹”,所以史料所記載的聃國、冉國、丹國都可能是同一國,即冉國。
鄭國在春秋初期,一口氣吞並“東虢、鄶、鄢、蔽、補、丹、依、弢、曆、莘”這十邑,正有一個丹國。
鄭國滅了冉國後,將冉國故地封給鄭國公室子弟。冉國後人以國為氏,這便是冉氏淵源之一。
到後來,即公元前658年,楚國攻占了冉邑。當時冉邑大夫就叫聃伯,兵敗被俘。
種種跡象表明,冉國是被鄭國所滅,但後來其故地又落入了楚國之手。
國家不夠強大,當然隻能走向滅亡。
冉國被滅後,國人四處流散,有的到了南方的沈國,有的到了齊國、宋國、魯國等周邊列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