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哀公難得當一回主持人,主持的是慶功宴。君臣同賀,尤其是季孫肥,洋洋得意。
得意中的季孫肥沒忘記正是冉求給季氏家族帶來了莫大的榮耀,於是向魯哀公請求給予冉求封賞。
冉求既是季氏家宰,又是武城邑守,此次大敗齊軍,居功甚偉,提拔為大夫,給一塊封邑,應該不成話下。
季孫肥向魯哀公把意思一表,魯哀公心道,寡人手頭又沒有土地,你季氏舍得拿出土地封賞給子有,那是你季氏的事,寡人何樂而不為?
魯哀公欣然表示同意,正欲宣旨,冉求卻婉據道“主公,此番敗齊,臣雖有那麼一點點功勞,但主要還是靠主公下決心奮起抵抗以及季氏將士們舍命。
如今,齊師雖退,但定然會來報複,臣勸主公早作打算。若不消除齊患,臣怎敢安心接受主公封賞?”
魯哀公大為感動,正不愧為孔夫子得意弟子,有本事,且懂道理,講禮儀,有眼光,這樣的人才,隻可惜被季氏所用。
唉,如果孔夫子在魯國,那多好。
對了,聽說孔夫子現在衛國,不知他的近況如何了?
魯哀公正想問冉求,但心念一動,硬生生將話憋進。這個時候,寡人提及孔夫子,恐怕季氏要多心吧?
季孫肥正得意著,這次於曲阜郊外的齊魯稷曲之戰,季家軍以及季氏家族出儘了風頭,現在聽冉求提到齊國報複之事,猛的一驚是啊,如果齊國向魯國報複,那怎麼辦?
要知道,這次齊國吃了大虧,主要的是吃在冉求改革了兵器、靈活運用超長戟矛,且棄用老弱病殘兵士,隻挑精兵強將,再是主帥身先士卒,一鼓作氣擊潰敵軍。
一旦齊軍同樣配備超長戟矛,且同樣增強步卒的攻擊性,憑齊國的國力,三個魯國都吃不消!
齊國一旦降伏了魯國,季氏的下場定然是最慘的,反倒是叔氏、孟氏趁勢而起,取代季氏地位!
那怎麼辦?
一切,唯眼前的季氏功臣冉求可解。
一念及此,季孫肥親自向冉求斟了一杯酒,對魯哀公道“主公勿憂,有良臣如子有,何懼齊師再犯?子有,你說是也不是?”
冉求苦笑著,將季孫肥敬的酒一飲而儘,對魯哀公道“主公,魯弱而齊強,若要抗齊,絕非憑臣一人之力可濟,主公還需攬材而用,人儘其材。”
魯哀公看看季孫肥,微微點頭,正想說話,季孫肥倒急道“子有啊子有,主公麵前,你何必吞吞吐吐,若有賢才,推薦即可。”
冉求暗暗心喜,嘴上卻道“夫子,此言差矣。想我魯國,遍地賢才,隻要主公肯用,又何需推薦?夫子可知,臣之所以敢率軍出征,底氣何在?”
季孫肥接口道“是啊,原先總以為子有乃一介書生,精通詩書,善於理財,長於治政,未曾想子有極富帥才。不知子有之軍事韜略,學於何處?”
冉求裝作吃驚,對季孫肥道“臣在軍事上這點微末之術,哪敢言韜略、帥才?吾師孔夫子,無所不通,臣治軍之術,自然得孔夫子所授。
夫子曾言,‘射箭不中靶者,非賢人也’。夫子教授弟子,既強調君子應文武兼備,又強調國事亦文武兼備。想當年,夫子隨先君赴齊夾穀盟會,就強調文事必有武備,武事必有文備,最終為國家取得重大利益。
夫子本人,更精通射術。想當年,夫子表演射箭,圍觀者如雲,皆為夫子之精妙箭術所折服。夫子門下,如子路、子正等,皆勇冠三軍,為將能殺敵,為帥能領兵,非臣可比擬也。
如今齊魯交惡,此次郊之役,齊人含恨而退,定然不甘,必來報複。臣勸主公,應多管齊下,早作應對。”
季孫肥聽得目瞪口呆,孔夫子,不就是一酸儒嗎?怎麼在冉求嘴裡,成了英武將軍?
但轉念一想,冉求看上去不也是文質彬彬樣?到了戰場,不是一樣成了殺神?
孔子,也許確實就真的有那麼厲害!
至少,孔子門下,據說有弟子數以千計,其中仲由、公良孺等人確實是勇武之士。
而且,最近幾年來,魯國碰到不少大事要事,貌似均靠孔門弟子得以順利解決
公元前488年,吳國太宰伯嚭欲召季孫肥赴吳,季孫肥不敢去,孔子學生端木賜出麵,為國出使吳國,圓滿解決了問題;
公元前487年,吳軍偷襲魯國,最終無功而返,那一戰,孔子學生有若參戰;
今年,即公元前484年,齊國來犯,稷曲之役,孔門高徒冉求帥左師取得大勝!
季孫肥突然想起父親季孫斯去世前,曾叮囑必須要將孔夫子請回魯國,並委以國事,但當時自己卻擔心這個擔心那個,違背了父親的遺命。
如今看來,孔夫子的確是一位文能治國、武能安邦的大賢,是一位經天緯地的聖人,這樣的人,自己居然讓他流落在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