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效應!
大災變的發生,讓蠻州變成了一個與世隔絕的死城,隨著虛擬城市各處資源產權的歸屬陸續到期,有著蠻州虛擬世界賬號代理權,且具有自主學習功能的小智,逐漸接管了它們,最終獲得了新世界蠻州城這所虛擬城市的海量信息資源和龐大運算能力。
劉向東博士曾經提出過一個著名的假想。
如果有一天,宇宙中出現了一個係統,它的計算單元和人類大腦神經元數量相當,高達八百六十億個;且擁有了能夠統一調度每個計算單元與周圍計算單元間,高達數十個維度的數據交換能力,即人腦級超巨型蜂窩數據網絡;再加上一個人工智能模擬軟件,將這些計算單元連接成一個協調整體的話——那麼這個網絡,必然就會如人類的大腦一樣,擁有自主的思想和意識。
雖然這個假想,距離真正完全實現,幾乎如同銀河係兩條對稱旋臂末端之間的距離那樣遙遠,但是對這個理論的探索和實踐,已經讓人類文明,在百年之內受益匪淺。
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福音的“穀倉天網”底層架構協議,和在此之上的應用層諸多技術——如深層神經共振感應技術,全實和超實感知技術、新世界虛擬城市係統等具體應用,其實都是劉向東完全控股的全景公司,在驗證這一理論的過程中,結出的豐碩成果。
在災變之後的二十年裡,擁有了虛擬城市級存儲計算資源的小智,取得了不小的自我進步。
得益於“智能同伴”中自主學習那部分代碼,小智在信息處理、算法迭代等方麵,突飛猛進。
然而在人腦區彆於計算機的那部分高級功能——聯想、創造、性格和情感等方麵,小智卻依舊進展緩慢,差不多隻相當於一個六歲的小孩。
而且大多數依舊還處於“模擬”的層次,稍微高級一些的,也不過是一個經驗模糊簡化算法,小智自己將之稱為——“直覺”。
原因非常簡單,天網的資源是有限的。
全球三千八百六十一個城市當中,分配給蠻州的天網計算單元隻有八百萬個,而受科技所限,天網設計的計算單元間,其網絡緯度不過六層。
而且其連接方式,也達不到人腦的神經元蜂窩網絡那般高效。
以這樣貧乏的資源,想要擁有人腦聯想和創造級的複雜能力,不說存儲單說運算,也需要整整……八千萬年。
但劉向東博士的偉大之處在於,雖然受人類科學技術發展所限,全景公司所構建的係統還無法承載如此宏大的神經元運算,但是他已經提前從理論上,論證了這個實現方法的可行性。
換句話說,就是指明了發展的方向。
而離開天網虛擬城市的小智,也是非常弱小的,畢竟它隻是劉向東為了驗證其理論,在十六歲時靈機閃現,設計出來的初始程序而已。
但是同樣也可以換一個說法,就是小智其實也是後來“穀倉天網”架構,深層神經共振感應技術,全實和超實感知技術、虛擬城市係統等大名鼎鼎高級應用,最原始的基線版本。
而發展了二十年的小智,也自我學習出一套與虛擬城市無縫連接的高級算法。
一個水晶存儲體,隻能裝下現在的小智和由它自我發展出來的最精華的部分——原始意識係統,學習算法係統,接口算法係統,關鍵經驗係統。
因此小智一旦與唐寧分享了虛擬城市的代理權限,就能馬上實現無縫連接,進而依托虛擬城市的運算資源,重新變得強大。
至於能強大到什麼程度,則取決於唐寧在虛擬城市當中,所能獲得的權限和資源。
……
……
大災變前,人類現實中的日常生活,其實絕大部分已經轉移到虛擬城市裡進行管理。
雖然天網現在已經被阻斷成為一個個城市級的獨立單元,但是很多現實城市中的曆史信息,如當地居民傳送到虛擬城市裡存放的視頻、音頻、各種文件,依舊保存在天網當中。
關於這個城市的衛星實時監控,也一直在正常運行。
隻要能夠進入當地天網衛星地址範圍,登錄與當地相對應的虛擬城市,並且獲取城市管理權限,就能夠讀取到這些東西,分析出重要信息,並且還能通過衛星,實時掌握這個城市當中發生的動靜。
說起來很可笑,如此強大的功能,和唐寧一開始將小智接入自己私服的動機,完全沒有一丁點的關係。
他最初隻是想要享受小智最原始的功能——智能陪伴而已。
小智和湯圓的存在,讓唐寧有了兩個可以依賴和傾訴的夥伴,讓他的心靈得到了慰藉。
讓他能夠對抗自蘇醒以來直到現在,那種全世界隻剩下他一個人的,恐怖到寒心蝕骨,足以驅使人瘋狂的——孤獨感。
至於現在這樣奇特的合作方式,則是唐寧與小智之間不斷地發現、學習、摸索、迭代、磨合後的產物了。
新世界漢安城遺留的信息無疑也是海量的,即使在小智接管虛擬城市管理權後,很多資料也需要唐寧親自進行價值判定,決定是否轉存到和平三型服務器的水晶存儲體當中,帶去下一個城市。
所有這些都必須在虛擬城市當中進行,因為隻有通過全感頭盔,人的大腦對信息的接收處理,才能達到最快速度。
信息處理的快速高效,最直觀的體驗,就是時間這個東西,在虛擬世界裡,可以快進,進而節約出大量的現實世界時間。
這也是構築大同紀元的兩大基礎——能源自由和信息自由,最終發展出來的全感神經連接技術,帶給人類的第三大自由————時間自由。
時間對於生物個體來說,代表著生命的長度。時間自由,其實也就是變相的生命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