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佑的一句話讓那名問話的學子不再吭聲,
而王通則開口了,
“孫老所言,有失偏頗!”
“哦?請王老指教!”
孫佑的態度很是平和,
作為一名修行之人,
修道之人,
儒家學說於他而言,其實並不重要。
修行,
修心,
正己道。
儒家所言,於孫佑並無乾係。
若非王通盛情相邀,孫佑未必會把最後的時光耗費在儒道相爭之上。
王通抿了一口香茗,
緩緩放下,
“治學,是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循序漸進,方可通達天道。”
孫佑點頭,
儒家治學篇中確有此言行,
然則,
與道家治學卻有這截然不同的理念。
“道家講究無為而治,這於儒家治學有著截然不同的理念。”孫佑開口道,“儒推崇仁政,但儒家所謂的仁政是建立在仁君的前提。道家也講究順應天道,以人為主,而非以君為主。”
“儒家推行仁政,但依舊需要仁君來作為依仗。而道家所謂順天道,則更加主張以人為本,而非君!”
“儒道,主張教化,所以,亂世之中必有聖人。”王通道。
“今逢亂世,君何以自處?”孫佑淡淡道,“君非仁,臣非仁,天道不仁,何以大行其道?”
“聖人教化,儒門用心,治學可期!”
“君已入亂世,何以自證?”
你既然已經入了黨爭,如何能夠將自己置身事外?這座彆院,豈非打臉?
“吾有公心,無懼妄言!”
“然天下諸君,何以信汝?”
你說你是公心就是公心了?
天下之人如何看你?
“君子不自證!”
“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
你說錯了,
越是如此,
公正之君更應該迎難而上,而非糾結自證這種毫無意義的事。
“孫老對於儒門也有所涉獵?”
“天下大道,殊途同歸。”
你以為我隻是於道家熟稔?
不,
老朽修行這般多年,涉獵之廣遠飛爾等可比。
“所以,孫老也讚同儒門一道與道門不相上下?儒道相爭,有失偏薄?”
“道法自然!”
孫佑再一次以簡單的一句話反擊了王通的認知。
儒道相通?
不,
這是理念的不同。
儒家講究以仁為本,可道家講究的其實是以人為本。
知行合一,
而道則講究行不言之教,通過身教和潛移默化的方式引導他人,影響他人,強調自然引導。
儒家側重道德休養和社會責任,而道家則講究順應自然自己自身的自我覺醒。
“天地大道,繁花似錦,而儒門卻可以屹立數千載依舊立於世。反觀道門,已然呈頹敗之勢。”
孫佑聞言笑了,
“世間儒門多逢亂世而降,可曾見過道門弟子因為強權而束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