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北方蒼狼!
戰爭是需要時間準備的,勝者需要消化戰果,敗者需要舔舐傷口,作戰物資要重新籌備,作戰計劃需要進行調整。
而對於李興而言,更多的是因為軍隊需要修整。
一場戰爭,新兵變老兵、士卒建功升遷成什長、戰法實踐後被修繕革新、統領作戰理念改進轉變。
遼東軍整體結構都發生了變革。
在花了幾個月時間,將軍隊架構由上到下重新梳理了一遍。
遼東軍整體戰力再度上了一個台階,一支由老兵精銳充當骨乾的強軍具現。
若說此前遼東新軍未曾真正經曆過大戰洗禮,戰力還有些虛浮。
現在卻是什麼都不缺了,真正成為了便是在大漢也能位列頂尖的強軍。
邊境被武裝到牙齒,安安心心的大建設,軍隊進度條又拉滿了。
李興自然而言又將目光看向了周邊,是時候再刷刷級了。
東部鮮卑已經被趕得挺遠了,而且鮮卑各部因為單於之死,現在正在內訌,李興不願再去找事。
畢竟兔子急了還會咬人,萬一真把鮮卑逼急了又團結到一起了,以其體量,就是李興都得頭大。
到時惹出事來,怕是有過無功,到時免不了被參上一筆。
而烏桓,此時還是大漢的小弟,動不了。
左思右想,李興把目標放在了高句麗身上。
雖然其如今明麵上也臣服於大漢,但是不同於烏桓對外抗擊入侵、對內幫助平叛。
高句麗非但於漢室而言無有半點相助,而且一直以來因為勢力擴張,與漢室摩擦頗多。
前段時間李興遠征並州,出兵前來試探的多半都是高句麗的軍隊。
“主公,高句麗主要由扶餘人、扶餘人和沃沮人組成,上層統治者為扶餘人,約有6萬餘戶,近40萬人口,民風悍勇,有兵約三萬,戰力尚可。多大山深穀,無原澤。隨山穀以為居,食澗水。”掌管情報的賈詡道。
“其地勢險要,貧瘠沒落,我等無地利之優,又無法發揮騎兵優勢,強攻的話代價不小。”
“隻是練兵便罷,若想吞並人口土地,甚至欲將之徹底收服,恐怕難度不小”
戰爭目的不同,付出的代價自然不同,戲誌才不認為現在是適合攻占高句麗的時候。
“話雖如此,但拿下高句麗於日後開荒東北平原必不可少,若是能夠儘力消耗其有生力量或者拿下些許土地作為日後吞並其的橋頭堡,倒也不失為一件好事。”
一向更偏重於民生的陳宮此次卻十分建議動作搞大一點,畢竟東北平原的富饒他聽李興說過。
那完全是一片王興之地,與之相比,遼河平原不過是小打小鬨。
“東北平原之事還太早,沒有數年的積累難以開發。而且現在還不是時候。”
很清楚陳宮心中的想法,但李興還是搖搖頭道。
天下未亂,此時把東北平原開墾出來無異於小兒持金過鬨市,必會引起各方勢力的覬覦。
再說,如果不出意外的話,黃巾之亂在即,他也不希望到時過多的將精力被牽扯在高句麗身上。
此時趁著有空敲打一下對方,免得對方真以為自己好欺負,挨打都不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