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北方蒼狼!
有雄才自會產生大誌。
如今的李興已經慢慢轉變了自己的想法。
曾經的他雖然也有爭霸天下、結束亂世的念想,但隻是個雛形,他更多的是想要割據一方、保全自身。
但不得不說,先知先覺的優勢、後世而來的見識以及元珠的作弊開掛,使得遼東的發展速度比李興想象的還要順利。
坐擁東北平原這個產糧之地,麾下四百餘萬百姓,精銳戰卒數萬。
再加上山河之險、地利之便,如今李興手中的力量,說句不客氣的話,就是現在叛了,漢室也很難將之拿下。
遼東本土百姓多無向漢之心,招攬的流民百姓多是在漢室活不下去才流落此地,再加上新來的兩百多萬“反賊俘虜”。
李興還真不擔心民心向背問題。
不過,李興卻還不敢那麼跳,行叛亂之舉、為王前驅。
畢竟麾下將領如關羽等人,皆忠於大漢。
雖然隱約察覺李興之舉隱隱有所圖謀,但知遇之恩在上,隻要李興不舉起叛旗,他們也不會有他想。
精明如陳宮、戲誌才等,在李興西進並州之時便察覺出不對勁,早已心中了然。
高句麗、黃巾戰後,黃忠、馬騰等將也多有所察覺,但同樣默不作聲。
人心是會變得,隨著李興一步步的邁向前方,麾下的將士也將再無退路,隻能緊隨其後。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不過時勢所致罷了。
強大的實力、紛亂的局勢,李興的野心也在不斷膨脹。
不過相對於野心,李興的耐心更甚。
近三年時間,李興一直在遼東蟄伏、埋頭發展。
除了邊境時不時的出現三韓及高句麗小規模騷擾的戰報,遼東再無半分動靜。
高築牆、廣積糧,李興嚴格遵循了這一方針,不斷深耕著遼東的底蘊。
一年又一年的豐收,無數的糧食被埋在地庫之中,無數的新建地庫在各處浮現。
李興就仿佛過冬的倉鼠一般,不斷囤積著糧草。
而這三年間,朝廷卻是糜爛依舊。
三公之位不斷輪換、賣官之舉愈發頻繁、各地叛亂此起彼伏。
黃巾之亂次年六月,天子竟以討張角功,封中常侍張讓等十二人為列侯。
而且,劉宏竟然直接開始售賣侯爵,關內侯直五百萬錢。
對此,李興倒是淡然,他早就料到如此。
在當今之朝廷,官爵封侯都是虛的。
花個千萬錢誰都能坐坐,李興手中的錢財把整個幽州買下來是綽綽有餘。
但這又有何用?
今天剛買了官,沒做倆月就被另一個買官的頂了。
買的隻是張體驗券,而且體驗時間還非常短,
當然,若是等劉宏快要歸西的時候還好,操作得當能把體驗券變成永久使用卡。
但現在,李興對此完全沒有興趣。
各地叛亂李興並不在意,但架不住火燒到自家門口,張純叛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