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麵對現在的張遼,他感受到了當初麵對皇甫規和段熲時的感覺。
發自靈魂的戰栗。
“殺!”
張遼長刀一揮,巨大的刀芒如匹練一般直接將三名烏桓軍一分為二。
召虎軍猶如下山猛虎一般勢不可擋的向著烏桓軍直撲而去。
兩側蓄勢待發的李龍和李蛇見到這一幕,終於長舒了口氣。
“這場戰鬥終於可以結束了。”
張遼這邊的戰鬥是最為慘烈的,兩翼的戰鬥早已接近尾聲。
狻猊軍、龍膽軍和赤羽軍,這三隻大軍並沒有像召虎軍一樣,對於意誌上有如此苛刻的要求。
在戰鬥中,他們也遭遇了頑強的抵抗,戰況激烈、損失不小,但整體還是處於一定優勢。
伴隨著召虎軍的蛻變完成,看不到希望的丘力居最終歎了口氣,仿佛瞬間蒼老了十歲。
“吹號吧。”
伴隨著低沉的號角聲,正在舍命赴死的烏桓軍紛紛一愣,隨後神色複雜的丟掉了手中的兵器。
他們輸了,輸的很徹底,輸的心服口服。
張遼見烏桓軍認輸,同樣歎了口氣,伴隨著鳴金聲,漢軍也止住了攻勢。
儘管此前是生死仇敵,但雙方都明白這場戰鬥沒有對錯,隻是為了爭奪話語權。
烏桓注定會融入遼東軍之中,雙方會成為同一陣營的同袍。
作為戰敗方的烏桓軍早已習慣,毫無負擔的束手就擒,等著繼續過上包吃包住的雇傭兵生活。
而遼東軍士卒不少雙目赤紅,滿是不甘和恨意,但卻沒有一人對丟下武器的烏桓軍下手。
早在開戰前,張遼他們就對所有士卒做了多輪的思想工作。
李興麾下沒有漢胡之分,這也是儘管知曉部族將被吞並,丘力居依然抵觸不大的原因。
在劉虞調離之前,曾在李興的請求下單獨召見過烏桓、南匈奴和鮮卑等諸多異族的首領,諄諄囑咐過他們。
劉虞曾與李興徹談過,雙方的理念相近,都是想通過文化、貿易等手段將異族漢化,不過區彆隻在於劉虞的手段更柔和一些。
有李興這個誌同道合的後輩駐守北疆,劉虞心中放心無比。
因此才會十分痛快的接受朝廷的調令離開了幽州,將幽州的百姓托付到作為度遼將軍的李興手中並在走之前送上了這樣一份大禮。
李興對於劉虞也是非常感激敬佩,對方對於如何掌控異族的理念之超前,對於流民的管理接納、對於幽州的開發,都令李興驚歎不已。
隻可惜,對方是劉氏宗親,雙方的立場注定不同。
而且,對方在北疆的威望著實太恐怖了。
隻要一聲令下,除了遼東外的幽州諸郡和異族都會聯合起來。
李興不可能讓這麼可怕且不在掌控的人留在身邊。
但他會很好的繼承劉虞留下來的成果,將胡人漢化的理念貫徹實施下去。
戰死了那麼多的同袍,漢軍將士包括張遼在內如何心中如何甘心,如何沒有仇恨。
但這些人將來可能都是生死與共的同袍。
這場戰鬥並沒有勝者,但卻不得不打。
所以他們理智的放下了屠刀,將怒火壓下。
因為對方也沒有錯。
有一天,對方也會為了他們而拚命、而戰死沙場。
這就是他們的宿命。
日後他們必然會放下這一切。
在雙方首領的共同調度下,打掃戰場、救治傷病的工作進展的很順利。
張遼並未欺辱這些烏桓首領,心平氣和的與他們商談協定之後,便將他們放回去了。
他知道烏桓不會跑,也跑不了,很快李興就會派人去接手所有的烏桓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