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朱棣之子!
朱棣本以為朱高煦會借此機會收買人心,勸他對那些人從輕發落,卻沒想到朱高煦竟不按常理發言,於是故意麵露不悅道“為何?”
朱高煦覺得眼下並不是收買人心的最佳時機,他已經看出來朱棣趁著立儲風波派錦衣衛弄了一份官員的名單,顯然是想鏟除異己,鞏固權位。
為了不讓朱棣誤認為他殘忍弑殺,朱高煦決定坦誠相告。
“太祖爺爺賓天前,曾下令讓父皇全權負責兩件政事,一為推行新幣,二為試行科舉革新。如今父皇秉承太祖爺爺遺誌繼承大位,自然要繼續推行新政。因此,那些故意與父皇唱反調的官員,就成了朝廷推行新政的阻礙。對這些人從重處置,既可以震懾其他陽奉陰違的官員,又能借此樹立父皇的權威,進而增加朝廷的威信。”
朱棣聞言,大感欣慰道“不愧是朕的好兒子,句句說到了關鍵處,朕也是這般想的!”
他似乎被朱高煦說的話觸動了興致,略作思索後說道“高煦你見識非凡,深得你太祖爺爺賞識。現在朕問你,待你正位東宮,天下臣民之心大定之後,朕第一件事會做什麼?”
“削藩?”朱高煦試著問道。
朱棣驚訝道“為何?”
“太祖爺爺在建國之後,不顧許多朝臣的勸阻,大肆分封藩王的目的,乃是為了加強朝廷對天下各地的統治力度。尤其在北方分封了較多的藩王,畢竟北方被胡虜蹂躪了上百年,想要讓北方的漢人歸心,沒有強有力的統治,是難以實現的,而且北方草原上還有殘元未徹底掃除。”
“如今數十年過去了,朝廷已經在各地陸續建立衙門,可以實現對各地百姓的有效管理。而眼下的大明,除了節製邊軍、固土守邊的塞王之外,其餘藩王已經起不到協同朝廷治理百姓的意義了,甚至成了地方上的毒瘤,比如數年前被太祖爺爺廢黜的性凶暴且多行不法的齊王叔。”
朱高煦前世酷愛閱讀有關草根皇帝朱元璋的故事,所以他對於朱元璋分封諸王的意圖比這個時代的普通官員要深刻的多,而曆史也證明了朱元璋這個分封製的缺點與優點各有千秋。
“此外,各地藩王手握重兵,對朝廷始終是個威脅。藩王手裡的實力每增強一分,朝廷的力量就會被削弱一分。時日一久,此消彼長之下,必將導致朝廷的權威下降到無法對各藩地臣民進行有效的統治,各藩地臣民隻聞藩王之名,而不知有朝廷。到那時,大明便會國將不國,最終天下大亂,烽煙再起。故而,削藩一事,刻不容緩。”
“這莫非是仙人入夢告訴你的?”
朱棣實在是過於驚訝,懷疑這番見地非凡的政論並不是朱高煦原創。
他剛才來了興致,隻是隨口一問,想考校一下朱高煦在政治上的見解,並沒有給朱高煦事先準備的機會。
“不敢欺瞞父皇,兒臣過去並未與旁人聊過削藩之事,當年兒臣夢見仙人時,仙人也未提及削藩一事。父皇有所問,兒臣不敢不答,一點愚見,必有錯漏,還望父皇斧正。”
朱高煦恭敬的說道。
他其實是利用了前世生活在信息大爆炸年代的先天優勢,否則也做不到順口就能說出這麼一番高談闊論來。
聽了朱高煦的回答後,朱棣有種“我兒有天命加身”的錯覺。
他一直都知道朱高煦文武雙全,而且多有發明創意,如成本低製作快的洗衣皂、新幣的構思、火銃改進升級為鳥銃與燧發銃的建言等,但是這些發明創意並沒有跳出大明目前掌握的工藝水平,是有其發明基礎的。
就連那份很多大臣閱覽之後,讚不絕口的科舉革新章程文稿,也不是朱高煦一天兩天就想出來的。
在朱高煦任職直隸校尉期間,朱棣曾親眼見到過朱高煦翻查典籍,研讀自隋唐以來的各種科舉製度。
他還知道朱高煦仔細專研大明開國之後朱元璋推行的官學模式後,親自前往應天府境內的個彆縣、鄉巡視縣學、鄉學、社學,前後用了數月的時間,這才探索出一個科舉革新方向。
之後朱高煦開始起草有關科舉革新的文稿,一直到本月初二被朱元璋召回京師後,朱高煦才將過去的稿件彙總,最終形成目前的科舉革新章程。
然而,削藩卻是影響大明國運的重大國策,沒有足夠的人生閱曆與見識,是很難對這種涉及到國家層麵的大政方針形成個人獨特見解的。
就算有見解,最大的可能也隻會是人雲亦雲的泛泛之談,根本把握不到削藩的核心。
可朱高煦說的,卻直指削藩本質。
朱棣一時間也辨彆不出朱高煦話裡的漏洞,隻覺得極有道理,但讓他分析指點卻又不知該從何處說起,他憋了半天,最後隻能繼續剛才“從重處置”的話題往下說。
“若朝廷施行削藩之策,必然繞不過塞王,如此北疆的邊防該如何從新布局?手握重兵的大將是否會不服從調令?或擁兵自重?所以,朕要禦駕親征北方殘元,以為震懾,而在此之前,朕必須將朝堂上的反對者清理乾淨,將與朕不是一條心的人趕出朝堂。”
“朕這次對那些高舉祖製,擁護你大哥的人從重處置,就是要表達一個態度,讓其他人都知道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如此一來,其餘人等就不敢再虛與委蛇。屆時朕禦駕親征殘元,你坐鎮後方,俺們父子一心,方能打造出煌煌的永樂盛世!”
朱高煦聽到這裡,明白了朱棣的打算。
朱棣這也算是對他推心置腹,坦誠相待了。
“可咱有些頭疼,如今這天下的親王除了你寧王叔之外,皆在京城。俺奉你太祖爺爺之命,將諸王改封於中國之外,便可順利完成削藩。可中國之外太大了,沒有個參考的範圍,該將諸王改封去何地何處?萬一某些封地是沃土,令若乾藩王坐大而成尾大不掉之勢,日後威脅朝廷地位,俺豈不是成了大明的千古罪人?”
朱棣說的激動,不再用“朕”來自稱,而是換上了深入骨髓的口語化的“俺”。
“因此,俺要派遣人出海,一路巡視過去,探一探中國之外的山川地理,再繪製些圖冊帶回來。對於那些好地方,咱朝廷直接管理,次一些的地方,便封給諸王。”
朱高煦以為曆史上朱棣派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尋找建文帝朱允炆順便展露大明天朝上國的國威,而現在朱棣推行下西洋的國策,出發點竟然是為了諸王改封。
這或許便是曆史的慣性,下西洋必將由朱棣開啟!
s終於搶在除夕前完成了兩章連更,求推薦票、月票、各種支持!明天休息,我會加油碼字,爭取爆發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