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朱棣之子!
,重生朱棣之子
次日。
早朝。
“朕有三件事情要說。”
朱棣端坐在金台龍椅之上,朗聲道“第一件,禮部選擇吉日,安排皇太子與亦力把裡國玉海公主完婚。雖然玉海公主是蒙元汗國公主,但我大明乃華夏典章之國,不能失了禮儀。”
禮部尚書鄭賜出列,躬身作揖道“臣領旨。”
朱棣接著道“第二件,朕決定選兩名功臣家的閨女為太子選侍,禮部需要擬一份名單交上來。”
“是。”鄭賜恭聲道。
“第三件,大本堂已完成整體搬遷,除了被責令禁足的宗王外,其餘諸王,年三十以下者,從明日起便入新修大本堂繼續進學。因此,吏部與禮部要推薦幾名教授,為諸王傳道受業解惑。”
朱棣緩緩說道。
“敢問陛下,不知要傳授哪些經典?”
吏部尚書張紞躬身問道“儒家、道家、兵家、法家等諸子百家麼?還是像新式科舉一般,分九科授課?”
朱棣也不兜圈子,直言道“太祖皇帝曾明令諸王改封於中國之外建立宗周之封國。這些封國雖然位同大明一省,但諸國國君終究是手握實權的諸侯王。為了讓諸王有足夠的學識去治國理政,朕欲請教授傳授諸王為君之道!”
此話一出,朝堂上的眾宗王頓時在心中掀起了驚濤駭浪。
他們當中曾經有人擔心朱棣拿諸王改封為理由,而把他們禁錮在京師一輩子。
也有人一直在尋找機會出去曆練,為諸王改封做準備。
如今朱棣當著滿朝文武大臣說出這種話,顯然是已經將諸王改封提上了日程,並且有了培養諸王為國王的計劃。
“陛下不可!”
方孝孺躬身出列,作揖行禮道。
朱棣問道“為何不可?”
方孝孺答道“太祖皇帝改封諸王於海外建國,是為了讓海外諸藩國像宗周分封的諸侯拱衛周王室一樣,拱衛大明皇室。陛下如今要傳授諸王為君之道,實在是有違禮製,有悖祖製!”
話音一落,堂上諸王紛紛向方孝孺投去了殺人的目光。
方孝孺全然不懼,也不管朱棣陰沉的臉色,作揖行禮道“臣請陛下三思。”
大理寺正卿呂震躬身出列道“方顧問言過了,唐太宗自撰《帝範》,論述人君之道,並在賜予子女時,再三叮囑,作為遺訓。唐太宗傳授《帝範》,便是傳授皇家子弟為君之道,陛下效仿唐太宗,難道不是合情合理麼?”
唐太宗在賜給唐高宗李治的時候,曾告誡說“你應該以古代的聖哲賢王為師,我並不是你學習的榜樣。古人說,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我即位以來,也有許多不足為訓的地方。”
左副都禦史陳瑛附和道“正是有唐太宗為君之道的培養,後來的唐高宗李治才能很好的繼承其父基業,在位期間,使得大唐王朝的版圖達到最大,國內治理也日臻完善,並出台了在律法史上至關重要的《永徽律》,更是在貞觀之治的基礎上創造了永徽之治。”
《永徽律》是唐高宗永徽二年頒行的法典,由長孫無忌、李勳、於誌寧等根據《貞觀律》撰成,計十二篇,五百條,內容基本與《貞觀律》相同。
唐高宗為了確保律法適用的統一,使執法官吏懂得每一條文的精確含義,發揮法律的效能,在永徽三年,又詔長孫無忌等人撰寫《疏議》,對《永徽律》逐條逐句進行解釋。
永徽四年撰成奏上,共三十卷,附於律文之後,同時頒行,與律文具有同等效力,律與疏合在一起,稱《永徽律疏》,後世稱《唐律疏議》。
曆史上,這個《永徽律疏》是唐律發展到完備階段的標誌,也是宋、元、明、清、各代製定和解釋法律的藍本,是後世中國現存最早最完備的封建王朝法典。
陳瑛是副都禦史,掌管監察,對律法條文較為熟悉。
他順著大理寺正卿呂震的話往下說,拿頒定了《永徽律疏》的唐高宗來舉例,就是想說明教授皇室子弟為君之道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呂震與陳瑛兩人一唱一和,帶動了一批支持朱棣教授皇室子弟為君之道的官員。
於是,有官員相繼出列道“臣附議。”
“陛下,所謂天無二日,民無二主。為君之道,乃帝王之術,隻有天子與儲君可習,豈有藩王修王術之理?”
解縉見情況不妙,當即躬身出列,幫著方孝孺說道。
方孝儒忽然跪下道“臣請陛下三思。”
解縉緊隨其後。
黃淮等內閣顧問也依次出列跪下道“臣等附議。”
緊接著,有些性格秉直的朝臣也跪下道“臣等附議。”
朱棣雖然生氣,但他也明白這些人的出發點是為大明著想。
不過,他決定的事,一百頭牛都拉不回來。
“朕意已決,此事就這麼定了。”
朱棣以不容置疑的口氣向張紞、鄭賜吩咐道“吏部和禮部依朕剛才所言,推舉教授,明日朕要看到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