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傑如今是冬官侍郎,就是工部侍郎,又受封為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已經是事實上的宰相。
他手持笏板,念道“自典籍所紀,國家儘兼之矣,今日之四境,已逾於夏殷,陛下今日之土宇,過於漢朝遠矣。”
翻譯一下就是典籍上記載的地方大虞朝已經兼並完了,陛下你的領土已經比漢朝和其他朝代都大了。
“若其用武荒外,邀功絕域,竭府庫之實,以爭磽確不毛之地,得其人不足以增賦,獲其土不足以耕織。”
再翻譯一下若是陛下你竭儘國庫去攻打那些不毛之地,得到人口與土地也不能耕種織布,收取賦稅,那你乾嘛還去攻打那些不毛之地呢?
狄仁傑顯然是有備而來,李昭瞧他那笏板之上密密麻麻的滿是小字。
他本人也跟機關槍一樣,叭叭叭地噴個不停。
狄仁傑道“近者國家頻歲出師,所費滋廣。西戍四鎮,東戍安東,調發日加,百姓虛弊。”
最近國家老是打仗,軍費花的太多了,百姓既要供應軍需,又要征召府兵,去西方鎮守安西四鎮,去東方鎮守安東都護府,百姓們也很疲憊啊。
狄仁傑還道“開守西域,事等石田,費用不支,有損無益。轉輸靡絕,杼軸殆空。越磧逾海,分兵防守,行役既久,怨曠益多。”
鎮守西域,軍需消耗極大,有害無益。府兵越過沙漠和大海,服兵役太久,怨恨日益增長。
狄仁傑又道“若委之四鎮,使統諸蕃,封為可汗遣禦寇患,則國家有繼絕之美,荒外無轉輸之勞。”
不如把安西四鎮變成羈縻府州,封外族首領為可汗,管理四鎮,那麼國家就沒有這些煩惱了。
狄仁傑最後道“如臣所見,請捐四鎮以肥中國,罷安東以實遼西,省軍費於遠方,並甲兵於塞上,則恒代之鎮重,而邊州之備實矣。”
千言萬語彙聚成一句話,撤銷安西四鎮,罷免安東都護府,舍棄這兩部分領土,節省軍費。
此言一出,朝廷各有看法,很快又吵了起來。
庫狄香象不在,裴媛身為春官侍郎,即禮部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大虞朝第一位女宰相,站出來扛起了反對的大旗。
裴媛冷哼道“狄相公說要罷免四鎮和安東,說的輕巧。”
“是,置軍鎮費錢,若是來日邊境再起戰事,朝廷又要出兵應戰,這難道不費錢嗎?”
顏如是幫腔道“不錯,安西四鎮還是設為我大虞朝正州,派兵駐守,再派漢官管轄為妙。”
大唐的領土分為羈縻府州和正州,正州是指有漢兵駐守、漢官管轄的地區。
而羈縻府州,則是外族首領管轄的地區,或有漢兵駐紮,或無漢兵駐紮。
西突厥,東突厥,後突厥,就是典型的羈縻府州,完全由突厥首領管轄,由突厥兵駐守,沒有漢人什麼事兒。
鳳閣舍人崔融同樣站出來駁斥道“不錯,狄相公此言差矣,二聖,臣亦有一言,請二聖一聞。”
武曌答應了“講。”
崔融清了清嗓子道“二聖,北狄之為中國患者久哉!”
這段話翻譯一下就是北方蠻夷成為中原的心腹大患已經很久了。
崔融還道“至唐太宗,方事外討,其在高宗,徭戍繁數,用度減耗,複命有司拔四鎮。其後吐蕃果驕,大入西域,遂長驅東向,以臨我敦煌。”
翻譯過來就是到了唐太宗的時候,設置安西四鎮,但唐高宗嫌棄四鎮所需軍費太多,徭役太重,下令罷免四鎮。
後麵吐蕃果然大舉入侵西域,逼近我國的敦煌,威脅我國。
崔融又道“今若拔之,是棄已成之功,忘久安之策,四鎮無守,則狂胡益贍,必兵加西域,諸蕃氣羸,恐不能當長蛇之口。”
翻譯一下今日要是舍棄安西四鎮,是遺忘了久安的政策,四鎮沒有兵馬駐守,胡人會日益猖狂,入侵西域,其他部族不能抵擋。
崔融再道“西域既動,則河西危,河西危,則不得救。”
翻譯要是西域淪陷了,那黃河以西地區就危險了,我們國家恐怕拯救不了河西啊!
崔融最後重申一次舍棄安西四鎮的危害“前朝崔烈為宰相,欲害棄一方萬裡之土,若使左衽之虜,得居此地,因以為亂,此天下之至慮,社稷之深憂。”
這話的意思就是前朝有個叫崔烈的人,想要舍棄這一方萬裡寬闊的土地,若是讓蠻夷得到這塊地方,棲息在此作亂,那將是天下社稷的危害啊!
他這麼說,狄仁傑卻不認可,雙方又吵了起來,整個大殿頓時變成了一個巨大的菜市場。
武曌凝眉沉思,姣好端莊的麵龐上一派認真。
李昭暫時不發言,青鸞卻忍不住問她“昭昭,狄仁傑也是宰相,為什麼非要舍棄四鎮,不找你幫忙呢?”
李昭道“你忘記我的人設了?玉鬥玄尊隻對打仗什麼的感興趣,他不可能向我尋求幫助啊。”
“再來,狄仁傑說的確實有道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李昭歎氣“曆史上,鎮守安西和安東一直是個大難題,因為國家財政很難支撐軍需。”
據開元年間的《元和郡縣誌》記載,“自開元及至天寶……每歲軍用日增,其費糶則三百六十萬匹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