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情話之人魚奇緣!
徐苟三講到這裡開口問道“天師大人以為如何?”
張天師略作思考便回答道“《竹書紀年》這本書,我也有所耳聞。作為古籍,研究是挺有必要的,但不能以此論定,其記載就絕對準確無誤。”
徐苟三嗬嗬一笑,不置可否“關於堯舜之間禪讓之事,這裡姑且不談。就講講對舜傳禹這事的一些看法吧。”
張天師道“洗耳恭聽。”
徐苟三開始提出他的質疑。
還是從那場大洪水講起。
鯀犯了什麼錯誤呢?也就是因為治水不力。
這本來是個可輕可重的錯誤。往輕裡說,是能力不夠。從重來判,也最多算是一個瀆職罪。
堯判決鯀流放,本身就是“從重從快”了。
再看看舜是怎麼繼位的?
舜繼位的主要功績就是“流四罪”和“平四凶”。
也就是說,便將原本已經被流放的鯀殺於羽山還不夠,還將他列為四罪之一,背負千古罵名。
與他同時並列四罪的,還有共工、三苗和驩兜。
而這四個人,恰恰是除了舜之外,當時堯最得力的幾名臣子。
幾人成為四罪,也就是說堯身邊都是小人。
那是不是說,堯自身沒有識人之能,而是個不辨忠奸的昏君呢?
如果是這樣,那麼很明顯,就吻合了《竹書紀年》裡所記載的“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了。
反過來說,如果堯是明君的話,那麼是不是說,“四罪”至少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被冤枉的。
而整治他們的舜,這件事就談不上什麼豐功偉績了。
何況,治水這件事本身就疑點眾多。
鯀因治水不力被殺,而他的兒子繼承並成功,這本身就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鯀是最好的水利專家,對治水方麵經驗豐富。
即便他的治水方案有問題,那麼在長達九年的的時間內,不換人而讓他一直按照錯誤的方案執行,最高領導堯有沒有責任呢?
再者,既然否定了鯀的方案,那麼就應該找到能合適方案的人選。
正常來說,家傳的絕活思路都是相同的。
這種情況下,長期接受家傳思路的禹,肯定不是最好的選擇。
至少,水神共工和兒子後土要合適得多。
但為什麼舜還是讓鯀的兒子禹來繼續治水呢?
作為禹來講,自己的父親僅僅因為能力不行被殺,心裡沒有怨恨嗎?
如果禹完全沒有想法,孝字何在?
也就是說,大禹治水,多少都在孝這個字上有所欠缺。
舜原本就是依靠“孝”的德行,被堯相中並將兩個女兒嫁給他,從而嶄露頭角的。更是以二十四孝之首,流傳千秋萬世。
以孝治國的舜,任用孝方麵不那麼完美的禹,後來還傳位與之,這未免也有點說不過去了吧?
再聯想到舜最後的結果,就更令人起疑了。
按照《史記》的說法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為零陵。
《尚書》的記載就比較模糊陟方乃死。
《淮南子》是這麼說的舜薦禹於天,使禹攝政。有苗氏叛,南征,崩於鳴條,殯以瓦棺,葬於蒼梧九疑山之陽,是為零陵。
按照《竹書紀年》記載又不同鳴條有蒼梧之山,帝崩遂葬焉,今海州。
不同的史書,記載的都不儘相同,這又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