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費數千年時間一點點培育出來,那些生靈等得了這麼久嗎?”
楚泰好似無意的一句問話,並沒有引起千璿絲毫的情緒,她平淡解釋。
“這兩種玉石在最初的時候,自然不是這個樣子,據我所知,最初的流光洛澤玉雖然能夠發光,但本身寒氣極重,並不適合放在室內使用,而三元炳燭玉雖然可以釋放暖氣,但其靈機非常容易外顯,時常會引來一些不好的精怪。’
‘而且所謂數千年的培育,指代的是大光明宮的四品天人花費大神通將這兩種玉石的特性,鑲嵌入他們那片大洲的運轉規律之中,讓這種玉石能夠自然誕生,而非當初的創造這兩種靈玉。”
“竟然是這等造化手段,不過我怎麼沒聽說大光明宮在造化一道上還有這樣的成就?”
看出楚泰的驚訝,司書白笑道:“自然不是造化之法,而是大光明宮日輪一脈出了一位異類,旭初威光慈德普照夫人。”
“這個名號聽上去怎麼那麼像神號?她走的是神仙道?”
楚泰有些詫異,自從古之聖王斬斷所有非人族道路之後,神道也是跟著一起落寞,當今天地之間流傳的神號,絕大多數是源自於大羅天,部分則是修行神仙道的修士用來彙聚信仰,再不就是一些修行邪術之人打出來的幌子。
而大光明宮作為玄門正宗之一,門中長老不應該出現這樣的情況。
司書白也是頗為尊敬道:“就是神仙道,還是當今天地之間少有在成就四品天人境界前後,為了芸芸眾生,放棄宗門開辟的三品道路,轉修神仙道。”
“你手中的兩種玉石,都是在她的影響下,徹底成型,比起原本廉價許多不說,還降低了元氣被引動的可能性,降低了許多爆裂或者吸引異類的可能性,可謂是大慈大悲,大威大德。這位夫人在我們書院也是頗有名望,不少先生都稱讚其慈悲和德行。”
千璿見狀,也是笑道:“在大光明宮影響的土地上,將流光洛澤玉,或者三元炳燭玉雕琢成旭初威光慈德普照夫人,算是他們那裡近百年來興起的一大習俗。因此,在我們總店之中,還有幾塊因為天然形似女子外貌,而飽含願力浸透的流光洛澤玉和三元炳燭玉。”
楚泰聞言,也是跟著稱讚兩句,而後選定了先前見到的山水碧玉,以及後來見到的幾塊陽炎、陰寒屬性的玉石。
走的時候,又是將先前在竹山教收獲,用不上的資源基本交易出去,換了幾方基礎的五行靈玉。
僅剩下的錢財,楚泰則是將書鋪當中所有便宜廉價的基礎書籍買了一份。
同司書白告彆之後,楚泰便在府城外找了個靈機還算濃鬱的地方,開辟洞府,默默翻閱這些書籍。
這一看,楚泰立刻發現了不少的問題。
這裡的問題不是指代這些書籍內容有問題,而是其中理論基礎同他過去學習的內容完全不契合。
比如楚泰現在正在看的《雲華溪丹經注》當中描寫四白愈風丹,就清楚的描寫了其中白術需要放多少、白茯苓什麼時候放,人參需要多少,其次是香附、甘草、防風、川芎等等藥材的配比。
並且在上麵備注,這丹藥的作用是什麼,但全文下來,沒有一段是告訴你這些藥材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是什麼,最多就是在最後,添加了一頁關於各種藥材的藥效標準,以及檢驗藥效的辦法。
簡單來講,就是你按照這個丹經,可以正常煉製出對應的丹藥,可一旦少了某位藥材,或者是某位藥材的藥效不夠,就很有可能會出現無法煉製的情況。
最重要的是,這種煉製丹藥的方法,很容易造成大量藥效的流失,且事後留下的殘渣,大概會占據成品丹藥的三分之一左右。
對比起來,當年浮光道人教授楚泰煉製丹藥的時候,更多的是從藥性、物性入手,缺少某些藥材,尋找替代品也簡單,實在找不到,在特地的時間采氣作為填補,也不是不可以。
並且,浮光道人傳授的小有乾坤烘爐煉丹之法,可以很好的回饋天地,藥材在煉製過程當中,浪費的比例非常小。
簡單換算的話,以《雲華溪丹經注》上的方法,煉製一爐丹藥的藥材,大概夠楚泰煉製七八爐。
‘不過這《雲華溪丹經注》的好處也非常明顯,隻要是個修士,甚至不用是修士,隻要煉製一些特殊的法器,凡人操控下也能夠煉製出藥效達標的丹藥,從某種角度上來講,可以切實解決底層百姓的用藥問題。畢竟,這類丹藥於修士或許是基礎,但於凡人卻是救命之物。’
‘這也是當今中原人之道的體現之一嗎?’
放下手中丹經,楚泰不由長長的歎了口氣,將目光落到其他書籍之上。
其後的布陣、煉器、占卜等等內容,甚至大多數基礎術法,都同《雲華溪丹經注》一樣,主打一個標準化,去靈性、物性的描述,在減少應變的同時,給出最標準的應對手法。
楚泰將其一一記下後,默默在心中根據不同丹方的特性進行二次整理,將其中寫到的繪畫技巧分解吸收,將其中的樂譜默默記下,一些簡單的術法,更是迅速消化、總結,彙入自家體係內,補充底層的術法數量。
這個過程看似繁瑣,但對於如今的楚泰並不困難,他放下最後一本書的時候,才是第五日清晨。
他從袖中取出先前購買的幾塊玉石,其中陽炎、陰寒屬性的玉石被他以真火燒灼,化作無形之後,融入金炫丹霞幡和七陰化煞幡內,稍稍渾厚了二者的底蘊。
至於幾方五行靈玉,則是被其融入五龍滅魔輪內,增強其內裡蘊含的五行菁英,希望能夠讓其內裡逐漸能夠凝聚出【五行煉魔】或者【五行滅魔】一類的法意。
而山水碧玉,則是被其小心翼翼的洗練,而後加持【山河】法意,製作成一件屏風法寶,烙印上一路看到的山水神韻,準備將其作為暘昧山人這一身份日常使用的寶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