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就在眾人以為大局已定,胤禛即將被正式冊封為太子之際,康熙的心中卻泛起了一絲不易察覺的波瀾。
他深知,作為帝王,每一個決定都需權衡利弊,顧及全局,而這次立儲之事,似乎還有未儘之意。
夜深人靜,養心殿內燈火通明,康熙獨自坐在龍椅上,手中緊握著那份關於胤禛與胤禩治理成果的奏報,目光卻穿透了紙背,似乎在審視著更為深遠的未來。
他回想起自己年輕時的種種抉擇,以及那些因一時之念而留下的遺憾,心中不禁生出幾分感慨。
次日,康熙再次召集了張廷玉、馬奇等幾位重臣,以及幾位德高望重的老臣,共同商討立儲之事。
會議的氣氛異常凝重,每個人都感受到了康熙心中的猶豫與掙紮。
“朕昨夜反複思量,立儲之事非同小可,關乎我大清江山社稷之安危。”
康熙緩緩開口,打破了沉默,
“胤禛與胤禩雖各有千秋,但朕心中尚有一慮。”
張廷玉聞言,立刻上前一步,躬身問道“皇上所慮何事?臣等願聞其詳。”
康熙歎了口氣,繼續說道
“胤禛雖仁政愛民,勤勉治國,但其性格剛硬,行事果斷,恐將來行事過於嚴苛,難以容人。而胤禩雖廣結人緣,但行事略顯圓滑,缺乏胤禛那般堅定的決心與魄力。朕思前想後,忽憶起二阿哥胤礽,他自幼聰明好學,溫文爾雅,且曾一度被立為太子,雖因故被廢,但朕觀其言行,仍不失為儲君之選。”
此言一出,殿內頓時一片嘩然。
眾臣麵麵相覷,誰也沒有料到康熙會突然提及早已被廢的胤礽。
馬奇沉思片刻,謹慎地開口道
“皇上,二阿哥胤礽雖有過失,但確有才華,且曾受教於皇上多年,對治國之道應有獨到見解。隻是,廢而複立,恐朝中多有非議。”
康熙點了點頭,表示理解馬奇的擔憂,但他隨即話鋒一轉
“非議在所難免,但朕以為,儲君之選,當以國家社稷為重,而非個人榮辱得失。胤礽若能痛改前非,以國事為重,未必不能成為一代明君。”
張廷玉見狀,也上前一步,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皇上聖明,臣以為,二阿哥胤礽若得皇上信任與栽培,定能不負所望。且朝中亦有不少大臣對其抱有期望,若皇上能複立其為太子,必能凝聚人心,穩定朝局。”
其他老臣也紛紛附和,表示支持康熙的決定。
他們深知,康熙此舉雖看似冒險,實則深思熟慮,旨在為大清江山尋找一位最合適的繼承人。
於是,康熙在眾臣的勸諫下,終於下定決心,決定複立二阿哥胤礽為太子。
旨意一出,朝野上下再次震動。
有人讚歎康熙的英明決斷,也有人對胤礽的回歸表示懷疑與擔憂。
胤礽在得知自己被複立為太子的消息後,既感驚喜又感惶恐。
他深知自己曾犯下大錯,也明白父皇對自己的期望與信任。
遠在西北的十四阿哥得知胤礽被複立為太子後,心中充滿了失落和無奈。
他一直以來都認為自己在西北領軍征戰,立下赫赫戰功,康熙應該會考慮讓他成為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