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說人出現氣逆不順的病症時,有的不能安臥,而且呼吸有聲,有的不能安臥,但呼吸無聲,有的起居如常,呼吸有聲,有的能夠安臥,行動則氣喘,有的不能安臥,也不能行動,卻會氣喘,有的不能安臥,躺則氣喘是哪些臟腑發病導致出現這樣的症狀呢?我想知道是怎麼回事?
岐伯說不能安臥,而且呼吸有聲的是陽明經脈之氣上逆”。在中醫理論中,經脈的走向與氣血的運行確實有著嚴密的邏輯和對應關係。
“足三陽的經脈從頭到足都是下行的”,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主要循行於人體下肢外側,且總體趨勢是由頭向足。然而,經脈的氣血運行並非一成不變,它會受到內外多種因素的影響而發生變化。
現在,“足陽明經脈之氣上逆而行,導致呼吸不暢,在中醫看來,呼吸不暢、喘息有聲往往與肺、腎等臟腑的功能失調有關,也可能與氣血運行不暢、痰飲阻滯等因素有關。而足陽明胃經雖然不直接關聯呼吸功能,但其氣血的異常運行可能通過影響脾胃功能,進而間接影響到肺氣的宣降和腎氣的納氣,從而引發呼吸係統的症狀。
陽明與胃緊密相關,主要指的是手陽明大腸經和足陽明胃經,它們不僅聯絡著胃腑,還貫穿人體上下,影響著氣血的流通與臟腑的協調。
“胃是六腑之海”,胃在人體消化係統中的核心地位,如同海洋般彙聚並輸送著水穀精微,滋養全身。而“胃氣以下行為順”,則是中醫對胃正常生理功能的一種概括,即胃氣應當和降順暢,將食物消化吸收後產生的營養物質輸布全身,同時將代謝廢物排出體外,保持身體內外環境的平衡。
當“陽明經脈氣上逆”時,意味著原本應順降的胃氣出現了反向流動,這往往是由於外邪侵襲、情誌失調、飲食不節等多種因素導致胃的功能紊亂。胃氣上逆,不僅會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還可能引發一係列症狀,如噯氣、反酸、嘔吐等,同時也會影響人的睡眠質量,即“胃不和則臥不安”,因為胃氣的逆亂會擾動心神,使得人難以安臥。
針對這種情況,中醫治療通常會采用和胃降逆、消食導滯等方法,旨在恢複胃氣的正常下行,從而緩解病人的不適症狀。
麵對“如果病人起居如常而呼吸有聲,則是肺的脈絡不順”這一說法,我們可以從中醫理論的角度進行深入淺出的分析。
首中醫所言的“肺的脈絡不順”,並非直接指物理性的阻塞或狹窄,而是更多地強調氣血在肺經及其絡脈中運行的不暢或失衡。在中醫理論中,肺主氣司呼吸,其絡脈遍布全身,負責將肺氣輸布到各個臟腑組織,以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當病人出現“呼吸有聲”而“起居如常”時,這確實可能反映了肺經或絡脈的某種不和諧狀態。然而,這種不和諧並未嚴重到影響病人的日常生活起居,說明其病情尚處於相對輕微的階段。在中醫看來,絡脈生病往往比經脈生病更為表淺和輕微,因為它們更多地涉及到氣血運行的細微變化,而非整體臟腑功能的嚴重受損。
“絡脈不能隨著經脈之氣上下循行”,是因為氣血在絡脈中的流動受到了某種程度的阻礙或不暢。這種阻礙可能源於多種因素,如外感風寒、情誌失調、飲食不節等,它們都可能影響氣血的正常運行,導致絡脈的功能失調。
在這種情況下,雖然病人呼吸不暢、喘息有聲,但由於其起病較緩、病情較輕,且未影響到整體臟腑的生理功能,因此仍能維持正常的日常生活起居。
如果不能安臥,躺臥則氣喘,則這種情況是水氣侵犯肺所致”。
中醫認為人體內的水液代謝與肺、脾、腎三臟密切相關,其中腎主水,司膀胱開合,具有調節體內水液平衡的重要作用。當腎病不能主水時,水液代謝就會出現紊亂,水氣可能上逆而侵犯肺臟。
在中醫理論中,肺為華蓋,主氣司呼吸,且肺為水之上源,通過宣發肅降作用參與水液代謝。當水氣侵犯肺臟時,肺的宣發肅降功能受阻,氣機不暢,就會出現氣喘的症狀。同時,由於水氣停留於胸膈之間,壓迫胸腔,使得病人無法平躺,否則氣喘會更加嚴重。
這種情況在中醫上被稱為“水氣淩心射肺”或“支飲”等病證,屬於較為複雜的臨床證候。治療時需要根據病人的具體病情和體質進行辨證施治,采用溫陽化飲、宣肺平喘等方法來恢複肺、脾、腎三臟的功能,從而消除水氣、緩解氣喘症狀。
這裡涉及到幾個詞彙,水氣淩心射肺”和“支飲”和溫陽化飲、宣肺平喘,有我來說一下
我們來說說“水氣淩心射肺”。這個術語形象地描繪了水氣(即體內多餘的水濕之氣)侵犯心臟和肺臟的情景。在中醫看來,心為君主之官,主血脈,而肺為相傅之官,主氣司呼吸,兩者相互依存,共同維持人體的生命活動。當體內水液代謝失衡,水氣內生並上逆時,它首先會衝擊到位於上焦的心肺二臟。水氣淩心可導致心悸、胸悶、水腫等症狀;而水氣射肺則會引起咳嗽、氣喘、呼吸困難等呼吸係統症狀。這種病理變化在中醫臨床上較為常見,多見於心衰、肺水腫等嚴重疾病的患者。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接下來,我們談談“支飲”。支飲是中醫對飲證的一種分類,主要指的是水液停聚於胸膈之間,影響呼吸的一種病症。它與“水氣淩心射肺”在症狀上有所重疊,但更側重於描述水液在胸膈部位的積聚及其對呼吸功能的影響。支飲患者常表現為咳嗽氣喘、胸滿悶脹、不能平臥等症狀,且這些症狀往往隨著體位的變化而加重或減輕。在中醫看來,支飲的形成與肺、脾、腎三臟的功能失調密切相關,尤其是腎陽不足,不能溫化水液,導致水濕內生並上逆於胸膈所致。
對於這兩種病症的治療,中醫通常采用溫陽化飲、宣肺平喘、健脾利水等原則進行辨證施治。具體方法包括使用中藥方劑如苓桂術甘湯、小青龍湯等以溫陽化飲、宣肺平喘;同時結合針灸、推拿等中醫特色療法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溫陽化飲、宣肺平喘”是兩種相輔相成的治療方法,它們常常被用於治療因體內水液代謝失衡、肺氣不宣所導致的各種病症。
“溫陽化飲”。在中醫理論中,陽氣是推動人體生理活動的重要力量,它負責溫暖身體、促進氣血運行和水液代謝。當人體陽氣不足時,就容易出現水液代謝障礙,形成水濕、痰飲等病理產物。這些病理產物停聚在體內,不僅會影響氣血的正常運行,還會阻礙臟腑的功能發揮。因此,通過溫陽的方法,可以激發人體的陽氣,增強其對水液的溫煦和氣化作用,從而促進水液的正常代謝和排出,達到化飲的目的。
“宣肺平喘”則是針對肺氣不宣、呼吸不暢所采取的治療方法。在中醫看來,肺主氣司呼吸,是體內外氣體交換的重要場所。當肺氣受到外邪侵襲或內邪乾擾時,就會出現肺氣不宣、呼吸不暢的症狀,如咳嗽、氣喘、胸悶等。此時,通過宣肺的方法,可以打開肺氣的通道,使其順暢地出入於體內外;同時,結合平喘的方法,可以平息氣道的痙攣和狹窄,從而緩解氣喘的症狀。
在臨床上,“溫陽化飲、宣肺平喘”這兩種方法常常被結合使用,以治療因水液代謝失衡、肺氣不宣所導致的各種病症,如支飲、痰飲、哮喘等。具體治療時,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和體質特點進行辨證施治,選用合適的中藥方劑和針灸、推拿等中醫特色療法進行治療。
總之,“溫陽化飲、宣肺平喘”是中醫治療中兩種重要的治療方法,它們通過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促進氣血和水液的正常代謝、恢複肺氣的正常功能等方麵來發揮治療作用。在實際應用中,需要遵循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由專業中醫師進行診斷和治療。
喜歡黃帝內經智慧解讀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黃帝內經智慧解讀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