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問當陰與陽相混雜,氣與血相混雜疾病已形成時應該怎樣進行刺治呢?
岐伯說“刺治此病應取其經髓,並刺脈中營血和脈外衛氣”。這實際上是中醫針灸療法中“調和營衛,疏通經絡”的精髓所在。經髓,指的是經絡係統中的深層部分,是氣血彙聚、臟腑功能體現的關鍵。而營血與衛氣,則是中醫理論中構成人體基本生命活動的兩大物質基礎,營血內行於脈中,滋養全身;衛氣外護於體表,防禦外邪。通過針刺特定穴位,以達到調和營衛、疏通經絡、扶正祛邪的目的,是中醫針灸治療的基本原則。
我們“根據病人形體的肥瘦,高矮,四時氣候的寒熱溫涼,確定針刺的次數多少和取穴部位的高低”,這則體現了中醫“三因製宜”的治療理念,即因時、因地、因人製宜。形體肥瘦、高矮不同,人體的氣血分布、經絡走行也會有所差異,因此針刺時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來調整針刺的深度、角度以及選穴的位置。同時,四時氣候的變化也會影響人體的生理機能,如冬季寒冷,人體陽氣內斂,針刺時應注重溫陽散寒;夏季炎熱,人體陽氣外浮,針刺時則需注意清熱解暑。這種個性化的治療方案,正是中醫針灸魅力之所在。
黃帝問血氣和邪氣混雜疾病已經形成,陰陽失去了平衡。刺治時應該怎樣用補和瀉法呢?
岐伯說瀉實證時應在氣盛的時候進針”。揭示了針灸治療中的時間選擇藝術,更蘊含了中醫“順應自然,因勢利導”的治療哲學。
想象一下,當人體處於氣盛之時,正如江河之水洶湧澎湃,此時若以針灸之針為引導,順其勢而瀉之,則邪氣得以隨氣而出,門戶大開,病邪自散。岐伯所言的“病人吸氣時進針,使針與氣同時入內”,正是利用了人體呼吸時氣的流動規律,將針灸治療與人體自然生理節律相結合,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而“刺其腧穴,以開放邪氣外泄的門戶”,則是針灸治療中的具體操作手法。腧穴,作為經絡之氣輸注於體表的特殊部位,是針灸治療的關鍵點。通過針刺腧穴,可以激發經氣,疏通經絡,進而達到調和氣血、扶正祛邪的目的。而“開放邪氣外泄的門戶”,則形象地描述了針灸治療後,病邪得以從體內排出的過程。
“病人呼氣時出針,使針與氣同時外出”,這一操作則體現了針灸治療中的“關門”藝術。在邪氣得到有效宣泄之後,及時出針,避免邪氣再次入侵,同時也有助於人體正氣的恢複與鞏固。這樣即可使精氣不受傷,又能使邪氣外泄”的針刺原則,正是中醫針灸療法中“瀉法”的精髓所在。
所謂“瀉法”,即通過針刺手法,使體內的邪氣得以外泄,同時又不傷及人體的正氣,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在實施“大瀉”這種較為強烈的瀉法時,確實需要特彆注意針刺的細節與技巧。正如您所說,“針刺時還要使針孔不要閉塞,以排泄邪氣”,這是為了確保邪氣能夠順暢地通過針孔排出體外。而“搖大其針孔,通力邪氣外出的道路”,則是一種特殊的手法,通過輕微的搖動針體,使針孔周圍的皮膚組織得到一定程度的鬆弛,從而拓寬邪氣外泄的通道,增強瀉邪的效果。
至於出針時的操作,“先以左手輕輕切按針口周圍,然後迅速出針”,這一步驟同樣至關重要。左手的切按不僅有助於固定針體,防止在出針時造成不必要的損傷,更重要的是,它能夠引導正氣回歸,同時幫助抗盛的邪氣隨著針體的拔出而逐漸消散。這種“先按後出,引導正氣”的手法,體現了中醫針灸治療中的“和”與“順”的理念。
綜上所述,中醫針灸療法中的“大瀉”法,不僅要求操作者具備精湛的技藝與深厚的理論基礎,更需要一種對生命之氣的敬畏與尊重。隻有這樣,才能在治療疾病的同時,保護好人體的精氣神,達到“治病不傷身”的理想境界。
黃帝問補虛的方法又是怎麼樣了呢?
岐伯說以手持針,不要立即刺入,先安定神氣,等到病人呼氣時進針,正是中醫針灸治療前準備與進針時機的精妙體現。
首先,“以手持針,不要立即刺入”,這一步驟看似簡單,實則至關重要。它要求針灸醫師在進針之前,先穩定自己的心神,保持專注與平靜,以確保接下來的操作能夠準確無誤。同時,也是對病人的一種尊重與關懷,讓病人感受到醫師的沉穩與信心,從而放鬆心情,配合治療。
接下來,“先安定神氣,等到病人呼氣時進針”,這是中醫針灸中“因時製宜”治療原則的具體應用。人體在呼氣時,氣機向外發散,此時進針,可以順應人體氣機的自然流動,減少針刺時的阻力與不適感。同時,也體現了中醫“治神”的思想,即通過調節病人的心理狀態,來提高治療效果。
而“氣呼出來了,針也就已經進去了”,這句話則形象地描述了進針時機的把握與操作的流暢性。當醫師敏銳地捕捉到病人呼氣的瞬間,迅速而準確地將針刺入穴位,整個過程仿佛與病人的呼吸節奏融為一體,達到了“針人合一”的境界。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這樣能使針孔周圍與針體緊密粘合,使精氣沒有空隙外泄”,這是對針刺效果的一種理想描述。當針體順利進入穴位後,由於針刺時的精細操作與病人氣機的順應配合,使得針孔周圍的組織與針體之間形成了緊密的粘合狀態。這種粘合不僅有助於保持針體的穩定與位置的準確,更重要的是,能夠防止體內的精氣因針孔而外泄,確保針灸治療的效果能夠充分發揮。
當氣正實時迅速出針,但要在病人吸氣時出針,氣入針出”這一操作要領,正是中醫針灸“瀉法”與“補法”運用中的精妙之處。
“當氣正實時迅速出針”,這要求針灸醫師在準確把握病人氣機變化的基礎上,於氣盛之時果斷出針。這一步驟體現了中醫“因勢利導”的治療原則,即順應人體氣機的自然流動,通過針刺手法的調整,達到驅邪扶正的目的。
這裡的“但要在病人吸氣時出針,氣入針出”,則是對出針時機的進一步精細把控。吸氣時,人體氣機向內收斂,此時出針,雖然看似與“瀉法”的初衷相悖,但實則是在避免針下的熱氣(即邪氣或亢盛之氣)隨針而出時,帶走體內的精氣。這種“留邪保正”的策略,體現了中醫針灸治療中的智慧與權衡。
出針後,“立即按閉針孔捂住精氣的失散之路”,這是為了鞏固治療效果,防止精氣外泄。通過迅速按壓針孔,可以封閉邪氣外泄的通道,同時也有助於引導正氣回歸,加強臟腑經絡的功能。這一步驟看似簡單,實則對於針灸療效的持久與穩定至關重要。
針刺時要耐心等待,不論是入針還是出針,都要掌握好時機”,正是中醫針灸“補法”運用的精髓所在。
“補法”,顧名思義,是通過針刺手法來補充和增強人體正氣的一種治療方法。在這個過程中,耐心與時機成為了不可或缺的關鍵詞。入針時,需靜待病人氣機平和,呼吸自然,於氣定神閒之際緩緩進針,以免驚擾體內之氣的正常運行。而出針時,則更要把握好氣機變化的關鍵時刻,既要確保邪氣得以外泄,又要防止正氣隨針而出,造成不必要的損耗。
“這樣就能使以得之氣不會從針孔散失”,這是對針刺效果的一種理想追求。通過精細的操作與準確的時機把握,針灸醫師能夠確保針刺所激發的氣機在體內得到充分的傳導與利用,而不會輕易地從針孔處逸散。這不僅有助於增強治療效果,還能使病人感受到更為持久和穩定的療效。
“將遠處未至之氣引導過來”,則是對針灸“補法”更深層次效果的描述。在中醫理論中,氣是生命活動的根本動力,它遍布全身,無處不在。而針灸作為一種外治法,其獨特之處就在於能夠通過刺激特定的穴位,激發並調動體內的氣機,使其按照既定的路徑進行傳導與分布。當針刺手法得當、時機準確時,就能夠引導遠處的氣機向病灶處彙聚,從而達到治療疾病、恢複健康的目的。
綜上所述,中醫針灸治療中的“補法”不僅要求醫師具備精湛的技術與深厚的理論功底,更需要一種對生命之氣的深刻理解與敬畏之心。通過耐心等待與精準把握時機,針灸醫師能夠在針刺的每一個瞬間都展現出其獨特的魅力與智慧。
喜歡黃帝內經智慧解讀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黃帝內經智慧解讀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