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人生張陽李玥!
兩人相對而坐,打開從驪山帶來的食盒,食盒中是一隻煮好的雞。
高士廉也不客氣,扯下一隻雞腿咬下一口唇齒皆是油星子,甚至有不少油水流在了胡須上。
一人一張餅,兩人共食一隻雞,其餘的食物都是孩子們的。
張陽啃著餅,看老人家黑黑的指甲與那沒有洗過的雙手抓著雞肉,頓時沒了胃口。
高士廉又道“朝中因為教化蠻夷之策爭論許久,自從張大安與李義府回來之後,這兩人屢屢在朝堂上與長孫無忌辯駁。”
張陽依舊自顧自啃著餅。
高士廉也拿起餅啃著,試圖蓋住口中的油膩,接著道“張大安與李義府一回長安城,就能夠給禮部如此大的助力,老夫看過當年裴行儉的策論,等裴行儉回來,禮部會更厲害,年輕一輩的鋒芒如此之大,長孫無忌多半是有對手了。”
聽這個老人家絮絮叨叨講著,張陽的思緒完全過濾了這些話,而是目不轉睛看著河邊發呆。
高士廉又道“老夫當初第一次見你,與你相談便以為你是一個為了目的不擇手段的人,現在看來是老夫看錯了,這麼多年了老夫很少有看錯一個人。”
“不!”高士廉又自我否定的道“非是老夫看錯,而是你藏得太深了,你還藏著什麼?”
“許國公,我光明磊落,我什麼都沒藏。”
“嗯。”高士廉的神情多了幾分讚賞之色,“少年英傑就該有這樣的城府。”
與壞人接觸多了你也會變成壞人,高士廉就是一個壞人。
換一種說法,高士廉是名仕中的壞人,隻不過他的那些好名聲蓋住了他是一個壞人的本質,一個好人中的壞人,才是最可怕的。
按照這位老人家的活法,活著太累了。
像高士廉這樣的人在朝堂上還有很多,不過絕大多數都沒有高士廉這般的境界。
張陽低聲道“所以我才會想著離開朝堂。”
高士廉歎息道“那你可曾想過,到了最後陛下為何又采納了長孫無忌的方式來治理突厥蠻夷?”
蠻夷?這是老一輩人對突厥人的稱呼,在老一輩人眼裡突厥人就是還沒開化的人,就是蠻夷。
張陽頷首道“我已經不是禮部尚書了,陛下作出什麼樣的選擇與我無關,禮部做了什麼也和我沒有關係,我離開朝堂已經三年了,這三年以來我很少過問這件事,就算是許國公與我說了,等您一走我就忘記了這些話。”
高士廉撫須道“這雞肉不錯,看你也不吃老夫就帶走了。”
老人家捧著還未吃完半隻雞離開了,張陽甚至懷疑這個老家夥就是為了拿走一整隻,才用他那沒有洗過的雙手撕扯雞肉。
張陽閉上眼,長出一口氣,將那隻雙手從自己的印象中抹去,哪怕是用筷子也好。
隻是睜開眼又發現這個老家夥站在自己的麵前,張陽不解道“許國公還有什麼事嗎?”
高士廉撫須笑道“老夫聽說魏王殿下病了?”
李泰現在在做什麼?他多半窩在家裡煮著茶葉蛋,吃著火鍋。
這胖子最近的日子很愜意。
見張陽不答話,高士廉又自覺沒趣便離開了。
一家人在渭水河邊用完了飯食,便就這麼悠閒坐著,消消食之後,再去龍首原看看。
孩子們的精力總是旺盛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小武與徐慧還有李麗質已經不帶著這些弟弟妹妹們玩鬨了。
年齡過了一定階段,玩鬨的事物都不一樣了。
再加上認知上的差距,李麗質已經不會因為這種撲水和跳繩感興趣了。
李治抓著一條小魚而來,“姐夫,我們將這條小魚炸了吃吧。”
張陽奪過他手裡的魚,在這小子一臉疑惑的目光下又丟入河中,“小魚不能殺,要是將小魚殺了,往後就沒有魚吃了。”
“可是小清清說她想要吃炸魚!就是脆脆的那種炸魚。”
他說的就是那種裹粉炸出來的魚,之前給這些孩子做過一次,他們吃得很香便記住了。
又難怪他們都是貪吃的年紀。
張陽揣手道“有些魚長不大,有些魚會長大,長不大的魚可以吃了,能長大的小魚就要養著,不然所有人都吃小魚,這渭河就不會有魚了。”
“嗯。”
李治重重點頭表示明白這番話,言道“淮南子有言焚林而田,竭澤而漁,就是這般?”
這小子已經開始看這種典籍了,想來也是他最近總是在藏書閣看書。
在大唐沒有這麼多的童話書,沒有太多的童話故事,這些孩子早早就開始接觸聖人典籍。
也就是因為沒有童話故事,這世道少了很多美好,有人活得現實,有人活得悲觀。
現實的人比悲觀的人要多,唐人絕大部分都是現實又悲觀的。
尤其是跟著李世民起家的那些人,他們經曆過亂世,所以他們有著悲觀的精神,以至於老師甚至覺得活下去太累了。
就像是現在的李世民,人到了四十歲就會活得更加清醒。
這皇帝到了四十歲也會有些糊塗的想法,比如說想要修建大明宮。
車駕再次啟程,小清清騎著熊大囂張地開道,過路之人見到如此壯碩的牲口紛紛避讓,也在好奇騎在熊背上的小丫頭處之泰然。
不少人就會為人這個小姑娘該是某位高人的弟子,能夠收服這種猛獸的人物不是高人是什麼。
直到張陽坐在車轅上,趕著慢悠悠的馬車,這個身影從人群中掠過,不少人都認為這是一個車夫。
從穿著打扮上來看,這男子的穿著簡單得不能再簡單,就是比尋常的車夫要乾淨而已。
尤其是他的頭發,光是看著就會覺得很柔順。
車駕從人群中路過,過了橋之後,便沒有這麼多目光了,一路上張陽繼續拿著冊子記錄著高陵一帶的水土情況,這裡的雪地沒有驪山這麼厚實,還有不少田畝沒有被覆蓋。
張陽停下筆推算著風向,再看到遠處的龍首原,此時候的龍首原上方的龍首高坡擋住了絕大部分的風雪。
見狀,張陽又記下了這裡的地貌特征。